在各種車主維權行動中,如果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在維權橫幅和召回公告上,“機油”兩個字是特別常見的,什么燒機油、機油乳化、機油增多。
而且這不是一兩個品牌或者一兩個車型的事,基本上只要是個知名的車企,都爆發過關于機油的風波,都因為機油被噴過;涉及的車輛隨隨便便就能上幾十萬臺,有時候賣出去多少輛就得召回多少輛。
一輛車可能發生的故障有無數種,為什么車企們老在機油上栽跟頭呢?機油為什么會成為汽車的“阿喀琉斯之踵”呢?
咱們得先從機油這東西開始說起,所謂機油,準確來說應該叫“內燃機專用潤滑油”,用于潤滑發動機的零件,能起到減少摩擦、幫助冷卻降溫、清潔管路、防止腐蝕等一大堆作用。如果沒有機油,發動機會因為內部金屬零件硬碰硬摩擦力太大,而無法運轉,就算強行動起來了,也會很快磨損。
如果把汽車發動機比作人體的話,那么燃油是它的食量;而機油,就是它不可或缺的血液。
眾所周知,人天天吃了飯補充能量,然后去上廁所蹲坑排毒,卻不用天天換血。汽車其實也一樣,燃油要經常去加,但機油卻不用經常換,通常是5000km/6個月或者10000km/12個月換一次。
這是因為機油平時都呆在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里,雖然會反復使用,但是受污染的速度很慢,也根本不會有大的損耗。
我們舉個典型例子,機油是如何潤滑汽缸與活塞的。
在發動機的活塞運動時,潤滑系統將機油送進汽缸,機油在附著在汽缸壁上。
活塞上有一個叫做“油環”的部件,隨著活塞上下,油環會不停“刮”走汽缸壁的機油,把它送回潤滑系統的管道里,然后下次潤滑系統再送機油進來,油環再把機油刮掉,如此往復循環。
這樣就可以保證兩件事:第一,活塞和汽缸壁始終都有機油在潤滑;第二,機油不會流到活塞上面,不會跟燃油和空氣混合在一起燃燒。
是不是聽起來特別復雜?其實,為了讓機油能起到潤滑的作用,又始終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不會被污染或者泄漏,發動機內處處都是這么復雜的設計。
人類的科技史上有個規律,越復雜的玩意,越是容易出錯,因為需要極其極其準確的計算,極其極其精密的加工,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有一個環節遺漏,絕對出故障。
如果潤滑系統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給機油一個封閉環境,那么等待著這個車型的,就是新一輪“機油門”。
壯觀的一點的,就是機油直接泄漏到外面,通常是因為外力破壞才會這樣,相當于人被砍了一刀大出血。
而維權橫幅上常見的燒機油問題,屬于內傷,等同于人體的胃出血。
燒機油的原因通常是,潤滑系統的密封性有問題,在發動機將燃油和空氣混合燃燒時,機油也漏了過去,一起被燒(消化)掉了。長此以往,作為血液的機油就越來越來少,需要不停輸血。
至于機油乳化和機油增多,根源也是潤滑系統不密封了,只不過它們和燒機油的故障正好相反,不是機油漏出去了,而是別的東西摻進了機油里。
機油乳化,是指機油凝結成了非常粘稠乳狀物,有點像人得了嚴重高血脂。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有水混進了機油里,可能來自車輛的冷卻水,也可能是外面的雨水、洗車水,然后水跟機油產生了反應,凝結成乳狀物,可能就會堵住管道,就像人得了高血脂容易血管阻塞。
機油增多,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要拿人體打比方的話,就是給一個沒病的健康人瘋狂輸血,還輸的是雞血。
雞血本來應該做成美食下肚對吧?而對應在汽車上,燃油本來也應該是拿來燃燒的,但是活塞、氣缸等部位的故障,就會讓燃油不斷滲入機油里。因為兩者形態相似,所以不會產生乳化的效果,只會看起來機油在莫名變多,讓你感覺物質守恒定律被顛覆。
就像雞血沒有人血的功能一樣,燃油也沒有機油潤滑的作用,它只會不斷稀釋機油,最終造成機油完全失效,或者因為液面太高點亮故障燈。
就拿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本田機油門”來說,廠方就已經承認了,是發動機中的燃油混入機油導致的。
這種問題在通常情況很難察覺,因為混進去的燃油,會因為發動機溫度逐漸升高而從機油里揮發出來,回到它原本該呆的地方,被發動機燃燒掉。
但是在寒冷地區的話,發動機溫度升高比較慢,如果是短途行駛,溫度就更上不去了。這樣就會導致燃油不斷混進機油,最終讓發動機亮起故障燈。
這就完美詮釋了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啊。
如果你仔細看看有關機油召回公告,雖然大多有關潤滑系統失去密封性,但你會發現各個品牌給出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是設計時沒設計好,有的是零部件用了殘次品,有的是裝配時手抖……一字一句,都在哭訴精密的潤滑系統有多脆弱。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