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有關部門開展了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工作,審核信息表顯示,在企業申報補貼的236881輛新能源汽車中,共有207409輛通過了審核,總共將下發220.27億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
在獲得補貼的企業中,商用車企業無疑成為了“最大贏家”。獲得補助金額最高的是宇通客車,共計45.9億元。比亞迪緊隨其后到手后的補貼金額為34.6億元,排名第三的則是中通客車,將獲得11.2億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
不過,對于長期依賴新能源補貼的企業來說,當下絕不能再將國家給予的補貼作為重要、甚至是主要收入來源了。國家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了電動車的普及,但是卻多了一絲“拔苗助長”意味。
當減輕補貼之后,市場立刻出現震動,從七月逐漸退補以來,新能源市場已經出現連續三月的同比下滑。沒有補貼賣不動,有補貼賠不起,這樣的市場模式還是存在著眾多不合理與弊端。隨著國家將對于新能源行業的補貼漸漸向基礎設施方面傾斜,市場逐漸適應“后補貼”時代,屆時市場才會度過動蕩趨于平穩。
中國作為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新能源產銷大國,市場對于新能源車型的接受程度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很多消費者選擇純電車型還是由于補貼的優惠與牌照、限行等政策的約束,所以如何真正讓大多數消費者真正接受“電動化”轉型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在此次公示的審核信息表中,有接近24億元的補貼資金未能通過審核,原因主要在于車輛的行駛里程未能達到2萬公里。例如奇瑞汽車因行駛里程數不滿2萬公里而被核減的數量為3344輛。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出現了營運新能源汽車的閑置問題,相關部門要求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從注冊登記日起,2年為期,如果運行不滿足2萬公里的不予補助,并在清算時扣回預撥資金。“
這一要求除了為防止“騙補”以外,還有助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良性發展。由于質量高的車輛能保證更高的出勤率,更容易達到累計行駛里程的要求,市場也會更愿意青睞這一類產品,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提升。
除了行駛里程不達標外,電池組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不一致、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驅動電機功率與推薦目錄不一致、關鍵零部件發票信息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等也成為了阻礙車企拿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原因。
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車輛信息表(部分)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