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概念與組成機油品牌母公司排名「Engineoil-發動機潤滑油」是燃油動力汽車的血液,是保證內燃機正常運行,并且有效延長使用壽命的基礎;因為這種發動機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程度較大的振動,復雜的機械結構存在相當程度的磨損。
所謂的“內燃”指的是在機體內部的氣缸燃燒室內部,通過吸入空氣混合燃油燃燒;產生熱能的過程中是分子不規則的劇烈運動,碰撞產生的動能是轉化出扭矩的源動力。那么機油則顯得尤為重要,于是進口機油則成為了理想選項,但是作為汽車用戶以及諸多從業人員,誰又能說得出進口機油到底好在哪?
01機油組成
機油包括三種基礎油和添加劑,基礎油是真正的潤滑油部分,占比在75%~95%區間;所謂的三類則是耳熟能詳的三個等級,具體如下。
礦物機油合成機油半合成機油其中礦物機油是直接從石油中提煉的潤滑油,特點為潤滑能力并不弱,但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中的性能衰減速度比較慢,或者理解為“性能抗熱衰”的能力較差;所以這種機油只能用于普通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上,而且得是性能偏弱的中小排量機型。
「合成機油」并不是一般理解的完全化學合成的潤滑油,其基礎油仍舊是礦物機油,只是經過了分解與再合成;經過這種方式制造的機油有強很多的抗熱衰能力,在性能非常強勁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上也能使用一萬公里。
但是合成機油的制造成本偏高,很多性能中規中矩的車輛無需使用此類機油,但是選擇礦物機油又要面對較高的更換頻率,其實是更加不劃算的;于是則出現了以合成基礎油與礦物機油混合的潤滑油,這就能滿足主流發動機的需求并且合理均衡更換周期了。
(半合成機油完全可滿足普通自然吸氣機型使用10000公里,普通增壓機可用≥5000km標準)
重點1:基礎油的制造工藝并不存在「技術壟斷」,同時作為基礎油的原材料的石油也不存在“產品品質差異論”。很多人認為國產石油品質不行,制造基礎油的工藝也不行,然而這是非常業余甚至無知的認知。
要知道全球500強的企業中前十名有五家石油公司,其中兩家是中國企業;其制造的交通與工業潤滑油不僅國內銷量理想,同時暢銷全球。所以對于潤滑油以及其他中國制造與創造的認知,不應該仍舊停留在清朝了;至于石油也完全沒有理由否定品質,要知道國內的石油產品只能滿足目前汽車保有量不足40%的消耗,接近70%的石油是依賴進口的,怎么解釋?
重點2:潤滑油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各類添加劑,作用是幫助機油提升了抗氧化、乳化、清潔、防蝕與抗磨等各種功能;添加劑的知名供應商有四家,然而背后還是以石油化工為核心的公司。
雅富頓-乙基公司(原新澤西石油和通用汽車)潤英聯-美孚殼牌合資路博潤-美國路博潤石油雪佛龍-原加州石油實際添加劑知名企業也都是倚靠石油公司,或者理解為添加劑是潤滑油的剛需,但也是附屬產物;這些知名品牌有些是有百年歷史的,但也有些非常年輕。然而時間并不是均衡技術的重要參考,因為材料學百年來也沒有什么顛覆性進步。
所以國產潤滑油添加劑也有一些知名的供應商,比如海潤、天合、百特等等;這些添加劑制造的成品機油同樣有相當高的知名度,重要的是能夠在普通交通領域,工業生產領域,以及航空航天領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潤滑油的標準了,國產潤滑油的品質與想象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任何品牌的潤滑油都有低中高擋不同的系列,即使同為合成機油也是有差異的,那么如何能鑒別機油的品質到底是國產好還是進口棒呢?可以說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價格來判定,因為成品機油即使通過專業儀器的分析也難以分解出配方,作為銷售人員或者用戶,單純憑借顏色、流動性或者前提因素判斷品質,這不是在搞笑嗎?
02國產機油·兩大品牌
1:全球500強第二名,石油化工類第一名的企業是「中國石油化工」(簡稱石化)。長城潤滑油就是石化旗下的知名品牌,其主力產品包括內燃機潤滑油、工業齒輪油、迫力油等21類,產品類型共計超過2000個,很多連一類都沒有用過或接觸過的汽車用戶,是憑借什么評價國產潤滑油的呢?長城潤滑油的覆蓋領域包括高鐵和載人航空,已經最重要的國防軍工。
該品牌的潤滑油工廠在海外也有一些,比如中鐵建的合作品牌是長城潤滑油,同時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團的包括海外業務也長城潤滑油的戰略合作品牌。
所以燃油汽車普普通通的內燃機不要自己太當回事,相比這些重型柴油機以及特殊的機型而言,對于潤滑的需求遠沒有想象中的夸張。至于有些機器存在燒機油或者積碳過多的問題,那不是潤滑油能解決的問題,燒機油是內燃機制造工藝的問題,積碳是冷啟動燃燒階段的必然結果。
2:全球500強第四名,石油化工類第三名的企業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簡稱中石油)昆侖潤滑油是中石油旗下的品牌,全球排名僅次于石化長城潤滑油,以及荷蘭殼牌石油公司;但中石油卻是中國最早生產潤滑油的企業,基礎儲備、生產工藝、檢測流程也都是非常先進的,其中添加劑中的配方比較特殊,油溶性的分散劑曾經的影響據說是非常大的。
昆侖品牌的機油約有大量的出口,而在國內華北區域的市場認可度也很高,長城潤滑油則是在北方的認可度比較高,原因不討論;這兩個品牌在目前屬于勢均力敵態勢,各自的12家工廠齊頭并進倒是能夠兩開花。至于技術水平只能從研發投入來分析,因為普通用戶誰也分析不了成品機油,那么昆侖潤滑油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7%,這個數據是不是就很有說服力了呢?
總結:在線下不論誰咨詢哪個品牌的潤滑油更好,答案都是「不知道」;每個品牌都有不同等級的潤滑油,每個系列也都有偏NVH或者動力提升的不同選項,N多系列的太多品牌誰能去一一測試?
沒有哪家汽銷公司或者維修工廠做得到,所以任何評價為都是主觀臆斷;想要用到這種的好機油,可以說不論中外品牌的高端產品都是足夠好的。而國產機油從制造升級到創造階段,兩大品牌的母公司穩居全球第一和第三,為什么不可以選?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