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2月14日凌晨,懸掛新加坡國旗的“萊茵河”號油輪在吉達港卸貨時,遭遇“不明來源的外部襲擊”引發燃爆,但未有人員受傷。當日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上漲0.32美元/桶,漲幅較小,并且當日油價上漲主要受疫苗積極消息推動,而本次的油輪遭襲僅起到了部分的利好支撐作用。
這次的襲擊事件讓我們聯想到不久前,11月23日,沙特吉達城北的一處油料儲存設施遭遇導彈襲擊后起火的事件。11月26日,一艘從沙特駛出的船只曾遭遇水雷并被損毀。最近一個月,沙特接連發生多起針對油輪和石油設施的襲擊,風波不斷。為什么恐怖襲擊屢次在吉達發生?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吉達港(Jeddah)位于沙特阿拉伯西海岸中部,瀕臨紅海的東側,是紅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石油巨擘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Aramco)的配送中心。其地理位置是該港口屢遭襲擊的主要原因。但近期的襲擊事件并未能給原油市場帶來過多的影響力,與2019年9月14日沙特造襲的事件對油市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主要源于:2019年沙特遭遇襲擊的石油綜合處理中心全球規模最大,且關聯著全球最大油田Ghawar及附近大型油田Abqaiq,另一處遭襲地點則是沙特排名Top3的Khurais,將受影響的潛在原油產能約700-750萬桶/日,而沙特去年9月原油總產能在970萬桶/日,出口量660萬桶/日。但吉達港口并不是沙特主要的石油處理、煉油中心,距離石油綜合處理中心Abqaiq有1180多公里的距離。
其實中東地緣局勢錯綜復雜,沙特與胡塞武裝的沖突短時內難以結束。一旦有武裝摩擦或者油輪遇襲事件,國際報道的炒作成分偏高,實際上近期的襲擊事件并未對沙特的原油產能造成影響,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也是曇花一現,并未造成大的波動。
回顧近年來的歷史,其實油輪遭襲事件屢見不鮮,但真正能對國際油價形成顯著影響的案例較為有限。歷年油輪遭襲事件,真正對油價形成利好推動的,是2018年7月25日和2019年6月13日的兩次。是因為前者導致沙特主動關閉了曼德海峽的大部分輸送能力,而后者發生在全球第一大原油海上運輸咽喉—霍爾木茲海峽。
圖2霍爾木茲海峽衛星俯視圖
來源:BIGMAP
隸屬于伊朗的霍爾木茲海峽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原油“咽喉”要道,被西方譽為“海上生命線”。中東地區沙特、伊朗和阿聯酋等海灣地區產油國90%以上的原油都需要通過這條航道向外出口,前往世界原油消費大國美國及近年消費增長突飛猛進的亞洲各國,其日通過量在2018年就高達1700萬桶,當時就已占全球原油海上貿易量的35%,全球4條主要油輪航線有3條需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還有個不容忽視的優勢:全球提量最大的油輪都可以從容通過。正是依賴這樣一條急劇戰略意義的原油貿易“咽喉”要道,伊朗在國際社會上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目前來看,霍爾木茲海峽幾乎是中東國家原油出口的唯一通道。只有伊拉克杰伊漢管道、沙特的“東-西”管道和阿聯酋阿布扎比原油管道可以繞過霍爾木茲海峽將原油運出波斯灣,不過目前這些管道的合計剩余輸送能力不超過300萬桶/日,因此霍爾木茲海峽的戰略地位無可替代。
但霍爾木茲海峽也有來自地質條件方面的限制,此海峽受限于寬度和深度,都增加了油輪航行中的風險。寬度方面,雖然霍爾木茲海峽最狹窄處也有近39km,但除去沿岸淺水區、礁石和暗礁等不適合航行的海域,雙向運行(進出波斯灣)的油輪航道僅可余各自3km左右。3km的航線對于動輒超過15萬噸的巨型油輪甚至VLCC而言可謂十分“緊湊”,轉向、掉頭等操作都十分困難;另外,海峽平均深度70米,極易受到海底魚雷的威脅。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這個海峽的紛爭不斷。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與伊朗的沖突使得霍爾木茲海峽的關注度不斷升級,頻頻成為焦點,而伊朗利用霍爾木茲海峽對市場發出的“威脅”都會引起油價的波動。一旦伊朗宣布報復措施,引發海灣局勢緊張,原油運價及國際油價均有所大漲。
1月下旬拜登即將正式成為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已明確表態將支持推動美國重回伊核協議,因此美伊關系在明年出現緩和是大概率事件,伊朗每日可能新增150-200萬桶的原油供應。縱觀歷史,美伊關系的對峙是中東局勢震蕩的重要部分,故考慮到兩國關系可能發生的變化,中東地區明年發生武裝沖突及大國對抗的概率將出現下降,但由此引發的伊朗增加供應仍可能為油價帶來持續性利空影響,伊朗有望在明年重回市場聚焦點,地緣局勢對油價的影響力仍將延續。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