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中國站決賽全面打響,順利收官。作為一項獨特且頗具挑戰的全球教育創新項目,“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已駛入第36周年,鼓勵學生用創意的思維,親手設計、制作節能車輛,持續挑戰“一升油一度電行多遠”。進入中國第三年,賽事攜手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協會,開啟了賽史上首個“混合賽制”——鼓勵學生車隊線下親手打造超節能車,線上展示作品,進行比拼。
8強決賽中,專業評委從作品展示講演、如何通過車輛設計和創新提升能效、如何使用生命周期分析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和節能、安全性展示,以及團隊在項目中的最大的亮點和收獲等五個維度全方位評估車隊作品。經過激烈的角逐,吉林大學肯賽一隊順利摘桂,北京理工大學翼昇一隊奪得亞軍,同濟大學志遠一隊位列第三。
圖:2021年“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中國站決賽現場(直播舞臺)
首個“混合賽”落地中國,持續挑戰“一升油一度電行多遠”
繼2019年的賽道賽和2020年的線上賽后,2021年“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中國站創新采用了“混合賽制”,吸引了來自全國19所高校的28支車隊踴躍參賽。備賽階段,學生車隊通過打造超節能車、提交作品資料和虛擬車檢,充分展示了創新才華、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最終決出8強連線決賽現場,通過精彩的線上講演和答辯,給出對“一升油一度電行多遠”的創意解答。
圖:2021年“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中國站決賽現場(8強戰旗)
其中,吉林大學肯賽一隊實力出眾,帶來車隊15年歷史中首次嘗試打造的城市概念車,完美結合了創造力、去碳化和能源效率,這正是應對全球能源挑戰的關鍵。此外,這輛冠軍車還應用了多項創新概念,兼具宜人的美學設計,一舉斬獲了“車輛設計獎”。北京理工大學翼昇一隊的作品同樣奪目,極具辨識度的仿生“灰鯖鯊”外形設計、炫酷的黑綠相間的車身涂裝,再加上車隊精彩的講演和答辯,得到了評委們的高度認可和觀眾們的喜愛。同濟大學志遠一隊則帶來了賽事中國站首支氫燃料電池動力實體車,這不僅是一輛零污染的城市概念車,還展現出了對氫安全的深刻理解,在氫安全管理方面表現卓越,并由此獲得“安全獎”。
此外,廣州城市理工學院華汽電動車隊憑借對碳纖維蜂窩夾層復合材料的出色運用和優秀的能源管理,獲得“技術創新獎”;吉林大學肯賽二隊則奪得賽史上首個“低碳獎”,還將“宣傳獎”收入囊中;第二年參賽便闖入八強的長沙理工大學云影一隊和二度闖入八強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風音車隊也都表現不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線上決賽亮點眾多。直播過程中,通過AR技術還原8強“戰車”,讓觀眾享受沉浸式觀看體驗;邀請到內場和連線嘉賓助陣,包括非8強車隊的學生,進行實時互動點評,烘托現場氣氛;更在比賽結尾對所有參賽車隊的指導老師、同學進行鳴謝——對于“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這一能源界盛事,站上賽道便是勝利,所有參與者都是“未來能源英雄”。
圖:現場嘉賓互動分享及AR技術還原比賽實車亮相
全新增設“低碳獎”·共赴“凈零未來”
近年來,全球對控制氣候變化的迫切性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為推動落實《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范圍內這一目標,中國做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作為全球領先的能源供應商,殼牌提出了與社會同步,到2050年成為凈零排放能源企業的目標,并于今年年初發布了相應的“賦能進步”業務戰略。
與中國“3060”雙碳目標和殼牌的“賦能進步”戰略相呼應,2021年“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中國站也全新增設“低碳獎”這一賽道外獎項,體現了在打造超節能汽車全過程中去碳化的意義,該獎項旨在鼓勵年輕一代發現新的解決方案,以支持實現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不僅針對賽制做出調整,在比賽前期針對所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學生的暑期線上課程中,也邀請到行業專家針對性地講解去碳化、新能源、回收再利用等專業知識,協助學生了解低碳相關知識、增強專業能力,攜手共赴“凈零未來”。此外,殼牌還為所有參賽車隊打造了中國站賽史上第一個線上社區——“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微信小程序,鼓勵各車隊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學習交流,共同探索“一升油一度電行多遠”,了解比賽對于低碳未來的重要意義。
圖:2021年“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暑期線上課程
創新、熱情、協作能力、決心……這些是所有參賽車隊展現出來的優秀特質,也是“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的精神內核和前行的強大驅動力。正如殼牌集團執行副總裁、殼牌中國集團主席黃志昌所說:“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社會都需要立即行動起來,而年輕一代的參與至關重要。今年是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進入中國的第三年,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廣大中國學子持續的參賽熱情和探索能效極限的創新精神。他們用知識與行動回應了‘一升油一度電行多遠’的問題和挑戰。看到他們,讓我更加相信未來可期!”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