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既是現代經濟的命脈,也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能源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都會引起了人類生產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如果不能把本國能源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只有被動挨打的地步。
2、加快建立以人民幣計價能源交易體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為全球第一大能源進口國的我國,要未雨綢繆,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入到國際金融體系當中,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主動推進能源及其衍生品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上海原油期貨規則制度,加快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人民幣”體系,積極構建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天然氣交易體系,努力探索建立新能源人民幣計價結算體系,不斷提高在國際能源領域的話語權。
3、確保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勢在必行
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長、進口依存度日漸提升的格局下,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能源資源,加強與各區域能源機構的大力合作,以促進能源供給來源地的多樣化;要下大力構建立體化陸上管道運輸路徑,不斷壯大海上運輸能力,形成能源進口來源渠道與輸送網絡的立體化;要盡快改變以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主動轉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與清潔能源(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等)綜合平衡發展的能源結構,避免在一棵樹吊死。
4、提高能源戰略儲備能力迫在眉睫
油氣被稱為現代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血液”和“氧氣”,充分戰略油氣儲備對保證能源供給及價格穩定意義重大。2021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量分別為5.13億噸、1675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2%、44.9%。由此可見,我國油氣能源戰略儲備需求和增長空間依然較大,提高戰略儲備能力刻不容緩,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變幻和油氣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要把油氣儲備體系建設擺到與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盡快形成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三位一體的儲備模式。
5、傳統能源轉型需要邁得更加穩健
我國目前能源的基本格局是“多煤少油缺氣”,“雙碳”目標的提出給傳統能源行業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和壓力,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作為減排大戶,是“降碳”關注的重點行業和對象,任重而道遠。我國能源轉型雖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但必須充分考慮客觀現實情況,先立后破,循序漸進,切忌搞“運動式”減碳,“一刀切”式做法有悖客觀規律,急躁冒進、急于求成終將會一事無成、遺禍無窮。
6、加快新型能源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在新能源領域,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產能、投資、建設和運維市場。2021年我國風電與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雙雙突破3億千瓦大關,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其中當年新增風光裝機超過1億千瓦,是排在第2位美國的3倍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是新能源的生產和制造的大國而非強國,相關技術專利儲備嚴重不足。因此,通向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我國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加速向著低碳清潔時代邁進,真正將產能優勢、市場優勢轉變為生態優勢、競爭優勢。
7、能源技術創新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雖然我國能源領域已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但同世界能源科技強國和引領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國能源技術創新還有較大差距,仍存在不少短板。唯有加大科技創新,努力搶占能源革命的制高點,才能在新一輪能源權力轉移中搶得先機,真正成為最后的贏家,這是確保我國不被他國“卡脖子”的“殺手锏”。
8、加強周邊能源合作成為重要支撐
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睦鄰友好政策,廣泛加強能源領域各方面合作,用跨國輸油輸氣管道造就能源友好合作的大動脈,用國家間電力互聯互通溝通友好合作的大橋梁,用全球能源互聯網打造各國相互合作的大舞臺,同周邊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構筑起長期穩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更加緊密的良好合作關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9、同歐美的能源博弈將會持續升溫
我國必須權衡好各種利弊,善于運用斗爭策略,決不盲目硬碰,既要充分利用俄羅斯急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來彌補在歐洲損失的愿望,穩住中俄能源合作的大盤子和大方向,確保中俄能源合作行穩致遠;又要擅于利用歐美各國在俄烏沖突中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找到大家合作的共同點和結合點,開展有理有節的爭斗,保持戰略耐心與毅力,在相持中增加理解,在合作中化解猜忌,確保斗而不破、競合而行。
10、構建能源戰略聯盟需提上議事日程
在面對美國的無理打壓和中美“脫鉤”愈發明顯的形勢下,我國不能總是被動應戰,而是需要適時主動出擊,以更加廣闊的胸懷擁抱全球,充分利用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能源進口國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有利地位,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坦誠相待”原則的前提下,打造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全球能源戰略合作聯盟,深化同中亞和俄羅斯、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等傳統能源市場合作關系,積極開拓北美、南美等新型能源市場,搭建更加廣泛的全球能源合作伙伴關系,主動參與到全球能源對話中并積極倡導全球能源安全的新理念,以合作代替對抗,以互惠代替獨占,不斷擴大能源交流合作的“朋友圈”。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