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原〔2022〕34號)發布。《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25年,大宗化工產品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乙烯當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達到75%以上。引導烯烴原料輕質化,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的技術開發應用,增強高端聚合物供給能力,加快發展高端聚烯烴,創建高端聚烯烴創新中心。
由此,高端聚烯烴的全產業鏈發展將在“十四五”期間提速。
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技術開發應用
通過技術變革,原油制化學品的比例已從10%提高到76%,有望達到80%。原油最大化生產化工原料總體上分為芳烴和低碳烯烴兩條路線。對于以生產低碳烯烴為主的工藝路線,催化裂解是核心技術。
原油最大化生產低碳烯烴主要有三個方向,即最大量乙烯、最大量丙烯、最大量兼產丙烯和乙烯。催化裂解是原油最大化生產低碳烯烴的核心技術,催化裂解原料來源廣泛,可以是常規催化裂化(FCC)的各種重質原料,包括減壓蠟油(VGO)、脫瀝青油(DAO)、焦化蠟油(CGO)、加氫減壓蠟油(HT-VGO)、加氫裂化尾油等重質餾分油,以及常壓渣油(AR)和摻入減壓渣油(VTB)的減壓蠟油混合油(Blending of VGO and VTB),也可以是石腦油餾分、C4/C5輕烴等,較蒸汽裂解操作條件苛刻度低,產物分布可靈活調節。
原油直接蒸汽裂解路線最大的特點是省略了常減壓蒸餾等煉油裝置,使得工藝流程大為縮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是埃克森美孚技術和沙特阿美/沙特基礎工業公司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兩家技術采用的原料都是非常輕質的原油,埃克森美孚采用的原油API 度在42.7 左右、沙特阿美采用的原油API度在34 左右,該路線對原油的品質有一定要求,受原料供應限制。
埃克森美孚原油直接蒸汽裂解技術
埃克森美孚采用原油直接制乙烯工藝,2014年在新加坡裕廊島建成了全球首套商業化裝置,乙烯產能為100 萬噸/年,主要工藝改進是在裂解爐對流段和輻射段之間加了一個閃蒸罐,原油(輕質原油)經過對流段預熱后與稀釋蒸汽一起進入閃蒸罐,氣液組分分離,其中氣態組分(質量分數為76%)進入輻射段進行裂解,液態組分(質量分數為24%)被送至鄰近的煉廠或直接銷售。整體投資相對蒸汽裂解裝置略有增加,但原油與石腦油價格走勢呈正相關,且兩者間價差比較平穩。在50 美元/桶(365 美元/噸)油價下,蒸汽裂解的原料石腦油均價在480 美元/噸上下震蕩,兩者的原料平均價差在100 美元/噸左右。原料價差使原油直接制烯烴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埃克森美孚公司超過90%的化學品產能與其煉廠或天然氣處理廠實現了一體化,在全球共有17個一體化基地(包括廣州惠州項目)。其化工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聚合物的差異化和高端化,包括茂金屬聚乙烯、茂金屬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彈性體(POE)和熱塑性動態硫化彈性體™(TPV)以及丁基橡膠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Vistalon™等優勢彈性體產品。未來下游投資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聚烯烴及彈性體項目。
沙特阿美原油直接蒸汽裂解技術
沙特阿美/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工藝過程是原油(沙特輕油)直接進入加氫裂化裝置,脫硫并將高沸點組分轉化為低沸點組分;之后經過分離,輕組分進入蒸汽裂解裝置,重組分進入沙特阿美自主研發的高苛刻度催化裂化裝置,最大化生產烯烴。該工藝的化學品收率大幅提高,原油制化學品的比例達到45%,相比石腦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裝置噸油毛利提高100~200 美元/噸,但投資要高很多,因此,總體來看烯烴生產成本與石腦油蒸汽裂解成本相差不大。
為了得到更高的化學品轉化率并將該技術推向商業化,2018 年1 月,沙特阿美與西比埃(CB&I)、雪佛龍魯姆斯(CLG)簽署了一項聯合開發協議,把CB&I的乙烯裂解技術、CLG的加氫處理技術和沙特阿美的原油制化學品技術(TC2CTM)結合起來,原油制化學品的比例可以達到70%~80%。
2018年6月,沙特阿美又宣布在其原油直接制化學品(COTC)項目中采用美國Siluria 公司的甲烷氧化偶聯制烯烴(OCM)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將使乙烯產量提高10%以上。目前沙特阿美/沙特基礎工業公司COTC 項目正在建設中。
中國石化輕質原油裂解制乙烯技術
中國石化重點攻關項目“輕質原油裂解制乙烯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在所屬天津石化工業試驗成功,可直接將原油轉化為乙烯、丙烯等化學品(即“油轉化”),實現了原油蒸汽裂解技術的國內首次工業化應用。經測算,應用該技術每加工100萬噸原油可產出化學品近50萬噸,其中乙烯、丙烯、輕芳烴和氫氣等高價值產品近40萬噸,整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經濟價值巨大。
中國石化擁有世界先進的原油催化裂解技術、現在又增加了原油蒸汽裂解直接制乙烯技術,兩種技術結合,有望把原油生產的化學品總量提高到70%以上,將成為未來“油轉化”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