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俄羅斯經濟關系的部分破裂對歐洲來說并非毫無影響,這一點在能源市場上尤為明顯。俄羅斯向歐盟供應的碳氫化合物大幅減少,歐洲人不得不努力尋找替代方案。德國、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正在世界各地緊鑼密鼓地訪問,試圖就替代俄羅斯原料而尋找新的供應國。例如,奧拉夫·朔爾茨在2022年至2023年間對非洲進行了三次訪問,最后一次是2023年11月。他在尼日利亞公開表示,德國希望從尼日利亞油田獲得石油和天然氣。
但是,從非洲進口碳氫化合物在可靠性方面似乎不如從其他地區進口。在非洲,能源基礎設施遭受恐怖襲擊的風險很高,許多非法武裝經常對企業進行敲詐,以公司資產作威脅勒索錢財。
歐洲的政治家們對中亞寄予了更高期望。即使在土庫曼斯坦,雖然它毗鄰動蕩不安的阿富汗,也不存在前文所述在非洲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和天然鈾資源。此外,原蘇聯地區還擁有較為發達的基礎設施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從中期來看,中亞向歐洲供應石油的前景最為廣闊。
歐盟在第六輪對俄制裁措施中,對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石油產品實施了限制。根據這一決定,從2022年12月5日起禁止從俄羅斯進口海運石油到歐盟國家。需要強調的是,該禁令僅適用于通過油輪運往歐洲港口的石油。其實早在2022年4月底,歐盟就開始討論包含石油禁運在內的第六輪對俄制裁方案,但因意見不統一而拖了一個多月。匈牙利阻止通過包含此項內容的一攬子制裁措施,因為匈牙利本身通過“友誼”石油管道為其煉油廠(精煉廠)供應原油。一般來說,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煉油廠都是在蘇聯時期建造的,直接從“友誼”輸油管道的南部支線進口原油,因此任何替代方案都會較此更為昂貴,而且不能保證煉油廠滿負荷運轉。中亞國家也無法在“油輪-油輪”運輸線上取代俄羅斯,因為所有可利用的原油出口量都已在歐洲市場上售出。
哈薩克斯坦是該地區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通過俄羅斯過境向歐洲國家出口石油。石油出口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里海管道集團(CPC)的管道出口,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哈薩克斯坦田吉茲、卡拉恰干納克和卡沙甘油氣田的石油,其余則來自于俄羅斯的油氣田,管道的終點是俄羅斯的新羅西斯克,然后原油通過獨立的專用碼頭換裝上油輪,再運輸至歐洲。這種途徑運輸的原油品牌為里海管道混合原油(CPC Blend),主要在南歐市場銷售,包括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其他國家。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無需與哈薩克斯坦進行任何談判,因為哈薩克斯坦通過里海管道所能提供的石油已經根據管道運力足量進入了歐洲市場。
哈薩克斯坦向歐洲石油出口的第二條運輸途徑是通過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的管道系統。哈薩克斯坦一般通過這條線路將石油運輸至新羅西斯克和烏斯季盧加(列寧格勒州),年均石油輸送量約為1500萬噸。例如,2021年,哈薩克斯坦在新羅西斯克的石油運輸總量為710萬噸,在烏斯季盧加的石油運輸總量為590萬噸。然而,2022年9月,德國開始與哈薩克斯坦就通過“友誼”管道進口哈石油一事進行談判。原因是德國當局打算不再通過“友誼”管道購買俄羅斯石油。在第六輪對俄制裁措施禁止通過海運進口俄羅斯石油后,波蘭開始敦促德國和其他國家自愿放棄購買俄羅斯管道石油。
最終,德國同意并從2023年1月1日起停止通過“友誼”石油管道進口俄羅斯石油。有趣的是,波蘭自己并沒有這樣做,直到2月底當俄羅斯政府不同意再通過該管道向相關方向出口石油后,才停止。對于德國來說,如果不通過“友誼”管道進口石油,德國的一些煉油廠將無法滿負荷運轉,尤其是施韋德特煉油廠。該煉油廠位于德國東部,建造于蘇聯時期,目的是負責加工通過“友誼”管道進口的石油。當然,該煉油廠也可以通過德國羅斯托克港接收進口原油,但港口和管道的運輸能力都不足以讓煉油廠滿負荷運轉。
因此,通過“友誼”管道為德國煉油廠供應石油則更為方便,而選擇進口哈薩克斯坦石油則具有明顯優勢。當哈薩克斯坦石油進入俄石油管道運輸系統后,實際上就與俄羅斯石油“混合”在一起,然后通過“友誼”管道運至德國煉油廠。屆時,石油質量已達到德國煉油廠當初建廠時的設計標準要求。從形式上看,2022年哈薩克斯坦已正式將其石油品牌單獨分離出來,在俄羅斯港口出售時稱之為“哈薩克斯坦出口混合原油”(KEBCO)。但實際上,該品牌原油的化學和技術特性與俄羅斯烏拉爾等級的石油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德國在購買該品牌石油后無需重新配置其煉油廠生產參數或與其他品牌石油混合以達到生產標準。因此,這正是哈薩克斯坦與德國合作的發展方向。
然而,這里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哈薩克斯坦負責向俄石油運輸公司管道系統輸送原油的油田產量并沒有增長,而哈薩克斯坦也不打算為了滿足向德國的出口需求,而重新調配運往新羅西斯克港和烏斯季盧加港的原油量,因為相關油田的產量已被此前簽署的其他合同所固定。早在2022年,德國和哈薩克斯坦就商定在2023年哈將向德國出口150萬噸原油,但實際上現在大約只能完成89萬噸。2024年,雙方同意哈向德出口石油數量將達到120萬噸(相比之下,2021年,通過石油管道從俄羅斯向德國輸送了1700萬噸)。
其次,波蘭反對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石油通過“友誼”管道運往德國。一方面,華沙試圖通過運輸過境國地位獲取經濟利益:德國公司現在不得不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德國煉油廠所需原油,然后用油輪運送到波蘭的格但斯克港,支付轉運到輸油管道的費用后,原油將通過輸油管道運輸至“友誼”管道,再通過該管道運至德國煉油廠。因此,波蘭在每項業務中都能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波蘭并不滿足于過境國的角色,它希望擁有德國煉油廠的所有權。
特別是波蘭國營石油公司(PKN Orlen)有意購買俄羅斯石油公司之前擁有的德國煉油廠的股份。俄羅斯公司在施韋德特煉油廠(PCK Raffinerie GmbH)擁有54.17%的股份,在MiRO GmbH&Co.KG煉油廠擁有24%的股份,在BAYERNOIL Raffineriegesellschaft mbH煉油廠擁有28.57%的股份。俄羅斯石油公司在這些資產中的所有股份均已被德國接管,并將在未經俄方同意且未進入國有化階段的情況下出售給另一家公司。
為了獲得煉油廠的所有權,波蘭展現出只有它才能保證煉油廠得以滿負荷運轉的氣勢。因此,華沙不愿意看到德國煉油廠尋求其他原油供應的替代方案,波蘭將為哈薩克斯坦方面設置與俄羅斯方面相同的障礙。可見,上述這些因素暫時都不允許歐洲與哈薩克斯坦在石油領域發展合作關系。
歐洲對進口中亞天然氣也感興趣。2022年和2023年,有關修建跨里海管道或通過伊朗將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出口到歐洲市場的話題又重新被時常翻出來炒作,但這些項目從目前看似乎并不現實。修建橫跨里海天然氣管道需要里海沿岸所有國家的批準,因為該項目可能會破壞里海脆弱的生態平衡。
根據《里海法律地位公約》,此類項目必須獲得沿岸國家的一致批準,但俄羅斯和伊朗不會同意建設這一管道。莫斯科不希望因天然氣出口國之間的競爭而導致天然氣價格下降,并期望有朝一日重新奪回歐洲的部分市場,而伊朗則希望保留可以擇機進入歐洲天然氣市場的機會。
中亞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前景也受到經濟風險的打擊。即使是“舊”的納布科項目(從土庫曼斯坦經里海,再經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土耳其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2011年估算的建設費用大約在220億美元左右。規模稍小的跨亞得里亞海管道和跨阿納托利亞管道(將阿塞拜疆天然氣通過土耳其運往歐洲),雖然該項目中的一小部分已經建成,但總體上的成本依然很高。
在歐盟宣布到2050年將完全放棄使用化石能源的情況下,誰來支付天然氣管道的建設費用和投資土庫曼斯坦油田還不得而知。面對這樣的風險,土庫曼斯坦理應把重點放在亞洲市場上,而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因此,歐洲和中亞在天然氣領域幾乎沒有合作前景。歐洲公司只能在中亞國家對油氣開采領域進行投資,以賺取利潤,這也將間接幫助歐洲國家減少世界油氣市場上的供應不足并降低油氣進口價格。
歐洲與中亞國家之間另一個前景廣闊的合作領域是核能。歐洲國家對這一領域感興趣有兩個原因,首先,它們從俄羅斯進口核燃料,但它們意識到,如果俄烏沖突持續延宕,西方則可能必須在原子能領域對俄也采取制裁措施,因為可以施加制裁的領域已經沒剩多少。到目前為止,歐洲還有一點時間,因為就連美國也在繼續從俄羅斯進口核燃料。但現在,西方集體正在尋找替代供應商。
其次,歐盟認為核電能促進能源轉型,屬于低碳能源。這意味著歐盟即使最終放棄核能,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那么也將會在最后一刻。因此歐洲的"核復興"已經開始,對核燃料的需求將會增長。哈薩克斯坦天然鈾開采量占世界鈾礦開采市場的40%。但在許多項目中,哈薩克斯坦公司一般都與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共同合作參與,這使得歐洲與哈薩克斯坦開展合作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獲取鈾只是第一階段。還需要將其轉變為核能,世界鈾濃縮服務市場40%以上的份額和17%的核能生產是由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占據的。因此,要想讓哈薩克斯坦轉而支持自己,并將俄羅斯完全排除在“核燃料鏈”之外,對歐洲來說是極其困難的。
歐洲人可以在獲取鈾方面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尤其是在歐洲的傳統"寶庫"——尼日爾等非洲國家出現不穩定的情況下。因此,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可以用哈薩克斯坦取代非洲的鈾供應,但這需要大量投資來提高產量,而這些投資的效果要在幾年后才能顯現出來。
2024(第八屆)中國潤滑油技術創新及行業發展論壇暨中國(廣州)潤滑油行業供應鏈產品與技術展將于2024年3月6日-8日在廣州召開!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