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敲定“禁燃令” 合成燃料有望上位
因德國、意大利等國反對而橫生變數的歐盟2035年“禁燃令”,終于隨著歐盟的妥協而塵埃落定。今年3月底,歐盟理事會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提案:自2035年起,歐盟原則上禁止銷售非零排放汽車。
這一最終版本的“禁燃令”較此前的草案有所修訂。歐盟最開始提出的決議是“到2035年歐盟境內將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但在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強烈要求下,使用合成燃料的內燃機汽車得到豁免,在實現碳中和的前提下2035年之后仍然可以繼續銷售。作為汽車工業強國,德國一直在為清潔型內燃機汽車爭取機會,希望借助合成燃料為內燃機汽車“續命”,為此一再要求歐盟提供豁免條款,最終得以如愿。
在歐洲,保時捷和法拉利是合成燃料的忠實擁躉,保時捷位于智利的合成燃料工廠已經投入生產。此外,奧迪、邁凱倫、蘭博基尼、現代汽車、沙特阿美等車企及能源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合成燃料應用的可行性。目前,合成燃料尚未大規模應用于量產車,但保時捷、豐田、斯巴魯等已經在賽車領域進行了嘗試。
中國成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新能源車企積極布局海外
雖然最終數據尚未出爐,但根據今年前11個月的數據來看,2023年中國將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年度第一大汽車出口國。12月13日,在2023~2024中國經濟年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將超過500萬輛,創造新的歷史紀錄。
新能源汽車出口暴增帶動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中國汽車出口441.2萬輛,同比增長58.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9.1萬輛,同比增長83.5%。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加速海外市場布局。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顯示,整車企業加速走向全球,燃油車仍然以“一帶一路”國家為主,預計從2024年開始俄羅斯以外的地區貢獻會更加明顯,而新能源汽車仍然以歐洲為主要出口目的地;零部件企業則開啟海外建廠模式,墨西哥和歐洲將是主要增量來源。
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歐洲和東南亞是兩大熱門市場。尤其是泰國,成為中國車企在東南亞主攻的陣地,多家車企官宣在泰國建廠生產電動汽車。歐洲更是新能源車企青睞的目標市場,中國車企扎堆進入。
總的來說,中國汽車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優勢,推動中國車企加快“出海”步伐,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車企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 “排外”補貼針對中國電車
中國在電動汽車產業鏈的領先,引起了一些歐美國家的警惕和焦慮。尤其是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品牌的高調亮相,讓一些歐洲老牌汽車強國感到“壓力山大”。例如,法國此前就一直敦促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10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啟動調查。而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WTO)相關規則。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洲的銷量不斷增長,部分歐盟國家開始在補貼方面設卡。例如,法國將從2024年開始實施新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引入了車輛碳足跡要求。法國電動汽車補貼新規相當于將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拒之門外”。根據12月14日公布的名單,目前法國市場3款暢銷電動車型——雷諾達契亞Spring、特斯拉Model 3和上汽名爵MG 4都將失去補貼資格。在法國銷售的這3款車型都是在中國生產,并出口至該國。據悉,意大利政府也有意采取與法國相似的措施。
此外,根據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采用中國動力電池的電動汽車也被排除在美國電動汽車補貼之外。
美“史上最嚴”燃效新規遭車企、經銷商齊反對
今年4月,美國環保署(EPA)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以加速該國汽車業向綠色低碳交通過渡。根據EPA的這項提案,該機構計劃到2032年將美國新銷售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6%。
EPA預計,如果要達到上述目標,到2030年在美國新銷售的乘用車和輕卡中,電動汽車占比需要達到60%,到2032年需要進一步達到67%。這將比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提出的電動汽車發展“小目標”更激進。拜登當時提出,致力于到2030年使美國新車中電動汽車的占比達到50%。
新規招致不少反對之聲。美國汽車行業組織——汽車創新聯盟(AAI)呼吁EPA降低標準,稱其提出的新標準過于激進,既不合理,也不可行。該聯盟成員包括通用汽車、大眾集團、現代、豐田等車企,他們認為到2030年美國電動汽車占有率目標應該下調至40%~50%。
在美國電動汽車需求增速放緩、庫存積壓的情況下,經銷商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近日,美國近4000家汽車經銷商聯名上書總統拜登,要求放緩電動汽車推廣步伐,矛頭直指EPA發布的上述新規。美國汽車經銷商群體呼吁拜登政府重新考慮這項擬議中的法規,稱這項法規會讓美國的電動汽車轉型不切實際。
行業洗牌加速 新勢力接連倒下
“繁華過后,一片狼藉”,這句話用在Rivian、尼古拉、菲斯科、法拉第未來、Arrival等美國電動汽車新秀身上,十分應景。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造車新勢力們面臨著市值縮水、成本上升、訴訟、人才流失和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
12月18日,曾經的“氫能重卡第一股”、“卡車界的特斯拉”——尼古拉公司創始人米爾頓因證券欺詐被判處4年監禁。在此之前,美國造車新勢力Lordstown已于6月申請啟動破產重組程序,Proterra于8月申請破產保護。
這一輪洗牌還未結束。Proterra不會是最后一家倒下的美國電動車企,諸如法拉第未來、Lucid、菲斯科等造車新勢力,同樣面臨著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交付數據慘淡的狀況。此外,美國自動駕駛相關初創公司同樣市值大幅縮水,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在發生碰撞事故后被暫停測試,之后解雇了9名高管,并裁員重組。
類似的一幕也在中國市場上演。大家所熟知的拜騰汽車、奇點汽車等已經黯然離場,而天際、威馬、愛馳、自游家NIUTRON、雷丁等一批造車新勢力,也相繼被曝出經營不善的問題,行業洗牌愈演愈烈。
中東資本爆買新勢力 油氣大國擁抱新能源
12月18日,阿聯酋阿布扎比政府控股的投資機構CYVN宣布進一步加碼蔚來,新一輪戰略投資的規模將達到22億美元。數月前,CYVN曾通過定向增發新股和老股轉讓的方式,完成對蔚來總計約1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近年來,在“減碳”大勢下,沙特、阿聯酋等石油大國積極尋求能源轉型,提出經濟改革轉型規劃,旨在減少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并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其中,在交通領域,電動汽車被視為能源轉型計劃的重要一環。
CYVN與蔚來的合作,只是中東資本投資中國車企的案例之一。2023年6月,沙特投資部與華人運通(高合汽車母公司)簽署了一項價值210億沙特里亞爾(約合人民幣400億元)的協議,雙方將成立從事汽車研發、制造與銷售的合資企業;8月中旬,恒大汽車宣布將獲得由阿聯酋國家主權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紐頓集團首筆5億美元戰略投資。此外,天際汽車、小鵬汽車也曾獲得中東資本投資。除了整車企業外,中東資本還投資了中國智能駕駛、出行服務和電池制造公司,包括宏景智駕、滴滴、新石器、創維、富士康、仙途智能等公司背后均有中東資本的身影。
第八屆)中國潤滑油技術創新及行業發展論壇暨中國(廣州)潤滑油行業供應鏈產有品與技術展將于2024年3月6日-8日在廣州召開!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