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近期正處于應對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包括殼牌和挪威國家石油在內的全球油氣巨頭正在加大對綠色業務的投資和合作。油氣巨頭的投資對象包括擁有氫技術、長期能源儲存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初創企業。投資綠色業務表現最為活躍的殼牌,自2021年以來已完成了160筆交易,包括合作、投資和收購。
經濟活動提出綠色要求
油氣巨頭普遍設定了很高的減排目標。英國石油(BP)宣布,到2050年將其自身業務運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為零。殼牌計劃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6年減少50%。
這些目標背后,是監管和企業融資的壓力。企業只有設定高目標,才能滿足監管要求,獲得競爭優勢。例如,歐盟要求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購買二氧化碳信用額,以抵消其離岸活動。同時,美國通過通貨膨脹控制法案(IRA)為綠色生產提供優惠待遇。
融資問題也對業界的戰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21年,美國投資公司Engine No.1成功向埃克森美孚派遣了3名環保專家擔任董事,以推動脫碳。殼牌、美國雪佛龍等大公司最近也收到了有關氣候變化的股東建議。
在監管機構和股東的雙重壓力下,油氣企業正在著手實現業務多元化并投資綠色業務。然而,能源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可再生航空燃料(SAF)的產量仍不到全球航空燃油消耗量的0.1%,而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
巨頭優先關注三大領域
近期,美國CB Insights對全球15家油氣巨頭在6個關鍵技術領域的活動進行了匯總研究,并總結了他們在支持能源轉型方面在哪些領域進行了投資、收購和合作。研究發現,全球15家油氣巨頭優先考慮對“可再生能源”“長期儲能”和“氫能”投資,以滿足監管和市場需求。殼牌和挪威國家石油的投資最為活躍,但由于油價高企和能源安全需求,殼牌等石油巨頭自2023年以來縮減了其活動力度。SAF等“低碳燃料”在能源重要領域將持續崛起,未來的監管可能會支持這一趨勢。
氫能項目在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脫碳困難的領域。2024年3月,美國清潔能源公司Bloom Energy與殼牌開展合作,利用Bloom的固體氧化物電解技術生產氫氣。與傳統電解方法相比,該技術氫氣產量提高了25%。這是在油氣煉制中替代灰氫,提高效率,降低制氫成本的重要一步。
可再生能源方面,油氣巨頭愈發“來者不拒”。在地熱發電領域,BP Ventures分別于2021年和2023年參與了加拿大Eavour Technologies的B輪投資。Eavour的“閉環地熱發電系統”旨在通過穩定的地熱解決其他可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定的問題,提供靈活穩定的清潔能源。
長期儲能則是對不穩定可再生能源的補充,作用是穩定電網。2023年9月,BP與Harmony Energy Income Trust簽署了一項協議。BP將負責交易和優化Harmony的兩個電池存儲系統的電力,在需求低迷期間儲存電力,在高峰期將其輸送到電網。
行業投資活動方向明確
2023年以來,各大公司為應對油價飆升修改了脫碳進程目標,行業投資活動大幅放緩。為應對油價飆升和能源安全的需求,BP、殼牌等企業增加了石油產量,并下調了部分脫碳目標。英國石油降低了其2030年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殼牌已停止增加其可再生能源的年度支出,埃克森美孚正在退出其基于藻類的生物燃料開發項目。
但是,油氣巨頭的終極脫碳目標沒有改變。油氣巨頭仍在投入資金,并用于脫碳能力更加明確的技術和方向。在油氣巨頭中,殼牌的投資活動最為活躍。自2021年以來,該公司參與的投資活動共160項。2024年2月,該公司與谷歌簽署可再生能源相關購電協議,并與荷蘭可再生能源巨頭Eneco共同開發的荷蘭海上風電場478MW電力。挪威國家石油參與的投資項目數量位居第二,共126項。2023年10月,挪威國家石油風險投資公司參與了Electric Hydrogen的C輪融資。Electric的目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大規模生產綠氫。該公司的C輪融資也得到了亞馬遜的氣候承諾基金和微軟的氣候創新基金等知名基金的參與。
此外,雖然油氣巨頭對可持續技術投資有所削減,但投資額仍然可觀,投資方向明確。近期,SAF等低碳燃料成為能源轉型戰略的關鍵要素,也吸引了油氣巨頭的投資。殼牌與達美航空的合作表明了殼牌的SAF的生產目標。4月23日,殼牌承諾在未來兩年內向達美航空供應多達1000萬加侖的SAF,以支持達美航空到2030年實現SAF占航空燃料比重達10%的目標。
可再生天然氣(RNG)也是石油巨頭重點關注的領域。2022年10月,BP宣布以41億美元收購美國RNG巨頭Archaea Energy。這是BP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案。一個月后,殼牌宣布以20億美元收購丹麥RNG巨頭Nature Energy,其目的在于加強殼牌的RNG業務,并在現有的美國業務之外,在歐洲建立生產基地。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