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歲末,各類的汽車評獎活動又紛至沓來。“2012中國汽車新聞獎”、 “2012車市風云榜”、“2012中國汽車潮流風尚標” 、“2012年度輪胎評選” ……隨手打開幾份報紙或者點開網站的汽車頻道,各種汽車類年度評獎和頒獎盛典層出不窮,沖擊著人們的眼球。
通常來說,年底是汽車業內評獎的高潮期,全國的媒體幾乎都在準備給汽車廠家、汽車品牌、各個車型和行業里的老板評獎。有全國性的大獎,還有區域上的大獎,有網絡的、報社的、電視臺的、廣播電臺的、雜志的各種大獎,還有行業里的各種排名,甚至連行業外的公司近兩年也搞起了汽車類評選。可以說,近期以來,大大小小的獎項幾乎每天都在頒發。
如此“泛濫”的評獎,讓人不得不質疑獎項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明面上這些獎都是公開公正評出來的,貌似媒體整合自身資源優勢,組織“專家”、“權威機構”進行評比和授獎,但經過分析不難發現汽車行業大多數的評獎標準都不盡科學。絕大多數評獎主要采用讀者、觀眾以及網民投票這種比較主觀的方式進行,并沒有實際測試項目或者僅是組織專家評委會對車輛進行簡單的道路測試;在獎項設置上,各主辦方可謂絞盡腦汁,花樣不斷翻新,一項評選甚至能設置幾十個獎項,“中獎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既然如此,汽車行業的評獎活動為何會如此“泛濫”?活動主辦方的利益訴求就是原因所在。有些主辦方把給車界評獎當成了創收的主要來源,在組織評獎過程中媒體要廣告、組委會要經費。如果有車企不領情不愿意參與,還可能給你評個負面的獎。于是,在利益的驅動下,這種評獎方式愈演愈烈,也越來越形式化。
面對如此多的“意外”之獎,作為獲獎者的汽車廠商則顯得頗為“糾結”和無奈。 “現在一聽說評獎兩個字頭就大了。”某汽車廠商公關部經理告訴記者,每到12月份,很多車企領導就開始在各地來回奔波領獎,少則五六個,多則十幾個,“一個汽車品牌,如果來者不拒,一年最少能領500個大獎。”
在企業看來,獲獎畢竟是一種榮譽,如果不花錢或者花錢不多,何樂而不為?但是,當前眾多的評獎活動已經讓企業感到有些無所適從。“以前都是公司最高層領導出席,現在會根據情況派市場總監或公關總監甚至地區經理代為領獎。”據了解,因頻頻獲獎,有些汽車企業制定了“領獎等級制”,根據主辦方影響力的不同,派不同級別的公司領導出席頒獎儀式,“很多頒獎就是走過場,不得不參加,只求做到‘不得罪’主辦方”。
評獎的商業化雖然是市場發展的一種產物,但前提也要客觀公正。只與利益掛鉤的評選,只會誤導消費者,影響正常的消費排序,擾亂人們對這個產業的認識。可以說,汽車行業年終各種名目繁多的評比、頒獎“秀”個不停是典型的行業浮躁心態的表現。頒獎泛濫的行業浮躁之風若不能得到適度引導和有效遏止,傷害的將是整個汽車產業。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