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國家電網2013年工作會議上對今年的電網建設作出部署:“加快"兩縱兩橫"特高壓網架建設,確保年底皖電東送工程、哈密南—鄭州工程投運,溪洛渡—浙西工程全線架通;新疆與西北聯網第二通道、玉樹與青海主網聯網工程上半年投運;開工建設豐寧、荒溝、績溪、敦化抽水蓄能項目,核準文登、天池、蟠龍項目。”
2012年,國家電網經濟增加值103.3億元,資產負債率57.6%,經營績效創歷史最好水平。會議提出,要在此基礎上加快創建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到2015年,初步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到2020年,全面建成堅強智能電網。據悉,2013年國家電網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92億元,其中電網投資3182億元,與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3307億元、電網投資3054億元相比,投資數額進一步增長。
發展特高壓是重中之重
1月6日,天寒地凍,隨著江蘇送變電職工將最后一根導線成功牽引跨越淮河,標志著被譽為皖電東送“咽喉工程”的淮河大跨越主體工程完工。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電壓等級、容量最大的首個同塔雙回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代表了我國特高壓技術的最新成就和水平。工程投運后,遠期送電能力達1000萬千瓦,年送變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將大大緩解華東地區目前的用電緊張局面。
皖電東送的順利推進以及我國已形成的“一交兩直”特高壓輸電格局(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和向家壩—上海、錦屏—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集中反映了我國特高壓、乃至電網發展的重大突破。同時,面對我國電力需求依然很大、跨省區電力流將持續增大等現狀,以及西南水電、內蒙古和西北電力外送“瓶頸”問題日益突出,國家電網把特高壓發展作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會議透露,國家電網規劃從今年起的8年間,投資約1.2萬億元,投產特高壓線路9.4萬公里、變電容量3.2億千伏安、換流容量4.6億千瓦,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建成“兩縱兩橫”、“三縱三橫”和“五縱五橫”特高壓“三華”同步電網,同時到2020年建成27回特高壓直流工程。屆時,東中部地區受入電力流達3.5億千瓦,每年輸送電量1.6萬億千瓦時,占當地用電量的30%左右。
具體到今年,國家電網將推動國網公司電網規劃和特高壓項目納入國家規劃,確保年底皖電東送工程、哈密南—鄭州工程投運,溪洛渡—浙西工程全線架通,推動雅安—武漢交流工程核準,蒙西—長沙交流工程取得“路條”,完成靖邊—濰坊特高壓工程可研等。
配電網加快升級改造
劉振亞說:“由于歷史上長期"重發輕供不管用",配電網建設滯后,問題日積月累。特別是隨著分布式電源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儲能裝置等大量接入,配電網由無源網成為有源網、潮流由單向變為多向,加快升級改造日益緊迫。”
對此,國家電網將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籌城鄉配電網協調發展、配電網與上一級電網協調發展,滿足城鎮化快速發展、客戶多元化的用電需求。2015年基本解決縣域電網與主網聯系薄弱以及供電“卡脖子”和“低電壓”問題;2020年全面建成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現代配電網,重點城市供電可靠率和電壓合格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具體到今年,國家電網將優化城市配電網結構,加快重點城市核心區建設改造,解決供電“卡脖子”問題。加強縣域電網、中心城鎮和產業園區配電網建設,提高供電質量。扎實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解決孤網運行和低電壓問題。做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和偏遠地區配電網改造工作。
此外,隨著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的全面升級成為必然,國家電網將研究未來電網形態和功能,開展智能電網頂層設計。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建成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推廣分布式電源并網、智能電網調控系統、配電自動化等項目;加快建設大連、舟山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和風光儲輸二期工程;研究完善電動汽車充換電商業運營模式;安裝智能電表、新型電表各3000萬只,改造電表300萬只。
全面協調推進國際化
2012年,國家電網在海外市場屢有斬獲:1月,首次成功進入歐洲市場,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5月,收購ACS公司下屬巴西7個輸電特許權項目100%的股權;12月,收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電聯公司所持的南澳輸電網公司股權……
實踐證明,國家電網積極“走出去”為其技術進步、設備出口、項目運作等提供了重要支持,營收能力也大幅增強,在國際市場中嶄露頭角。鑒于此,2013年,國家電網將完善國際化發展規劃,做好項目儲備。加快歐洲、大洋洲、非洲等重點投資項目;安全穩健運營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委內瑞拉項目;充分利用當地人才等資源,推進“本土化”運營;做好特高壓直流、清潔能源接入、電動汽車充換電等領域國際標準制訂工作。
劉振亞強調:“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樹立全球視野,開展國際對標,在高起點上推進公司管理、業務、人才、品牌國際化,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和超越。”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