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度過2013年元旦,就有水泥企業的經營者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發著牢騷:度過了強勁得不正常的2011年,人們憂慮的是產能過剩;又度過了低迷得不正常的2012年,人們恐懼的是產能過剩,2013年會是什么樣?每位摸爬滾打的行業人,縱使有高深精準的預測或蓄勢待發的期許,卻依舊擺脫不了被產能過剩牽著鼻子走的命運。
從2004年開始逐漸由東南區域向全國蔓延的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到了2012年,終于和各種客觀原因而造成的市場低迷不期而遇,徒然加重了行業發展的負擔和企業生存的恐慌。
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血拼到年底,看著還沒有上交稅收和下發工資的毛利率的賬單時,才如夢方醒:產能過剩的蔓延和膨脹,猶似洪水猛獸,再也不是靠著自己驍勇善戰就能擺平的“小撮敵人”了。
“打”,是很多水泥企業經營者在最近幾年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其實,所謂“打”,就是惡性的價格競爭,無硝煙無傷亡,但在經營者的言語描述中,卻儼然是眾多企業之間刀槍火并、肉搏上身的拉鋸戰,刀光劍影、血肉橫飛……那栩栩如生的描述,讓聽者也心驚肉跳。
“打,不是這一兩年的現象,早十年前,產能過剩剛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大家的唯一念頭就是打,我們總認為打死了一個,我的生存機會就多了一分,結果十年下來,誰也沒被打死,大家都變得能征善戰,可是企業卻虧得一塌糊涂。現在,真的是打累了,不想再打下去了,還是換個方式吧。”一位來自東北水泥企業的企業家發自肺腑的慨嘆。
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的血拼,就可以在圓桌前心平氣和地會晤;不以“內戰”挫傷彼此的元氣,就可以養精蓄銳同抵“猛獸”;不搞價格內訌,就可以敞開心扉來商討聯合重組、市場協同、限產保價的和平策略。
今年年初有一則消息,引起了本報記者的關注,據報道稱,在建材行業整體低迷的2012年,東北地區的水泥行業卻顯現出逆勢上漲的態勢,價格穩定,絕大多數企業實現盈利,東北的企業家們,露出了一整年里,整個行業難得的燦爛笑容。
而讓東北企業家春風得意的因由,正像那位東北企業家所言,當大家打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共同悟出打下去的結果,只能是全盤皆輸,沒有出路。于是,戰場變成了談判場,“敵人”變成了朋友,東北企業家們終于決定坐在一起,共謀如何以市場協同、限產保價的方式,在產能過剩的深淵邊上,及時懸崖勒馬。
一年的時間,東北水泥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則消息也讓本報編輯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月23日,編輯部組成采訪組,親赴遼寧和吉林兩省,與當地的公信廳和行業協會領導人,眾多企業家、營銷專家進行訪談,談發展、聽故事、話心聲。也親自走訪當地企業,了解關于市場協同的實施力度和因此而呈現出了全新面貌。
“鎖窯”,是東北水泥企業在幾經嘗試之后,共同想出來的最有成效也最具特色的協同方式。早在北京時,就聽行內人士津津樂道于聲名在外的“鎖窯”,此次到了東北,不但親自到鎖窯的現場參了觀,也聽到了為此出謀劃策的企業家們,娓娓道來其中既有趣又無奈的故事。
原以為東北區域這塊“試驗田”,以市場協同的和平方式有力阻止了因產能過剩而造成的現實危機,可以好好地享受豐盈的收獲,總結豐富的經驗,而東北市場協同的“始作俑者”們的一句話,卻讓我們對“水泥行業攻克產能過剩的過程,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這一論點,有了更深的感悟。
他們說:市場協同也好,限產保價也罷,都只是解決眼前難題的權宜之計,是為了生存和發展而為的無奈之舉,卻也是目前應對產能過剩所引發現實困難的唯一出路。
之所以說市場協同、限產保價是權宜之計,也正是在產能過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眾多企業經過若干年以“量本利”而展開的市場血拼,最終適得其反之后,一部分看得更遠、想得更細的大企業經營者,面對生存與發展的現狀,將思維轉向“價本利”而協商出來的目前唯一可以遏制產能過剩的出路。
既是權宜之計,也就意味著,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進展,徹底解決產能過剩的癥結,不可能單靠企業家們通過“圓桌會議”去自找出路,而是首先要從政府、企業、市場和與之相關的領域,各盡其責的同時協同創新。最終,將通過整個建材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從根基上扭轉乾坤。
但針對目前水泥行業的狀況,協同與限產卻是擺在眼前的唯一出路。這是眾多身處其中的水泥企業在經過多番嘗試和摸索之后的經驗之談。
盡管,按著區域劃分的水泥產業,各有各的性格特點、產業特色、企業分布狀態和市場運營態勢,東北水泥企業限產協同的方式未必能夠在全國效仿,但是,從紛爭到合作的過程中,企業經營者的心態、思想、認知和對行業、對企業的責任感等等的轉變和感悟,卻是值得深思并得以借鑒的。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