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6/7區項目五年原油產量
2013年伊始,中國石油“走出去”首個項目——秘魯6/7區項目傳來捷報:這個項目提前60天完成2012年生產任務,原油產量達18萬噸,創近10年新高;實現現金回報超過3億元,是1993年項目接管以來的最高值。
這意味著秘魯6/7區項目依靠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使百年老油田重獲青春。更引人注意的是,這個項目超過一半的產量是從老井中撈出來的。
為何撈油?迄今已開發140年的秘魯6/7區塊在中國石油接手時,已是被5家石油公司啃剩的骨頭。中方接管后經多次調整補充開發工作量,油田主體區平均井網密度每平方公里20口左右,可采儲量采出程度高達98%,油田增產難度越來越大。
要突破,唯創新。項目人員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在開發好生產井的同時,從那些過去被認為是無潛力油井的長停井入手,創新生產管理方式,分批復產。秘魯6/7區項目生產負責人李剛告訴記者:“我們有500多口井是撈油井,占生產井總數的62%。抽不出來了,采不出來了,我們就撈,哪怕有半桶油也要撈上來。”據統計,2012年,秘魯6/7區項目平均每日撈油超過2000桶,不僅日銷售收入超過百萬元,每日利潤也超過百萬元。
如何撈油?撈油不是見井就撈。近3年來,圍繞“產量和效益是油田的生命”這一理念,秘魯6/7區項目總經理宮本才帶領團隊做實“四精”支撐——技術上精雕細刻,生產上精益求精,運行上精心管理,經營上精打細算。
具體到撈油工作,就是對每口井、每個含油層都要精確開發。項目技術人員按照“一井一策一工藝、一層一策一方法”的原則,對區塊的復產井進行深入分析,優化工藝和技術,提高作業效率。撈油中充分考慮油井的液面恢復速度、撈油深度及生產數據的變化等因素,制定單井合理的撈油周期。根據不同的撈油階段,確定不同的撈油抽子深度。
撈出了什么?長停井恢復一直是秘魯6/7區項目挖潛增效的重要手段。撈油不僅撈出了產量和效益,而且在實踐中形成的長停井復產及老油田挖潛增效方法,豐富了老油田挖潛增效技術體系內涵。在鉆井方面,秘魯6/7區項目重點尋找新斷塊和新層系,研究含油區邊緣地帶。2009年,這個項目采用“斜井入海”方式鉆井18口,口口見油,單井平均日產達到140桶。在老井挖潛方面,秘魯6/7區項目實施酸化壓裂等常規措施,引進擠水泥二次固井技術和二次轉向壓裂技術等新措施。2012年,秘魯6/7區項目“海外老油田長停井復產增效管理”成果獲得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
記者感言
創新驅動 深挖潛力
百年老油田有沒有“油水”可擠?無潛力油井還有沒有潛力可挖?秘魯6/7區項目用事實回答:一切皆有可能!
中國石油1993年接管秘魯6/7區項目以來,面對別人多次啃過的骨頭,創新思路,精細措施,做出大文章。實踐說明,無論是國內油氣生產還是國際油氣合作,解放思想才能打破禁區,創新驅動才有科學發展,實干巧干才會創造效益。
老油田開發是個世界級難題。縱觀世界油田開發史,一個油田從投入生產到開發結束,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的確有其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但是,油氣在地質家的腦中,效益在管理者的手中。秘魯6/7區項目的經驗告訴我們:延長油田開發周期,提高油井生命活力,科技和管理文章還有的做。
目前,雖然我國多數老油田已處于高含水后期,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可挖的潛力似乎越來越小,但與秘魯6/7區塊開發了140年相比,我國陸上發現的第一個油田——延長油礦迄今106年,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油田開發才74年,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首個大油田——新疆油田才57年……理論上,國內所謂的老油田仍大有潛力可挖。關鍵是我們能否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務實的態度,扎實的行動,再創新業績。
專家點評
曾興球(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中國石油1993年接管秘魯6/7區項目以來不斷創新,在老油田上做文章,將小項目當作大課題,充分發揮中國石油的比較優勢和整體實力,精心管理。這個項目的實踐充分說明,無論是國內自營還是國際合作,創新方能驅動發展,實干才能產生效益。
王洪濤(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是否能夠通過加強管理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是衡量跨國企業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優良的管理能夠保證資金得到恰當運用,發揮產品和技術的最大優勢,得到最佳的投資回報。
殷建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管理系主任)秘魯6/7區項目把精細化管理滲透在勘探、開發、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每個細節,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了中國石油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