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成都潤滑油廠,很多人可能覺得陌生。但在當地,這個廠的“熱度”十分高:今年年初以來,前來參觀交流的團體在200個以上。
成都市安監局負責人說:成都潤滑油廠以漫畫等形式解讀安全文化,讓行為變規范,讓規范成習慣,給成都市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樹立了標桿。
成都市金牛區30多名中小學校長的參觀感受是:豁然開朗。要像這個廠一樣搞好和搞活文化建設,必須更加重視學生們的積極性,并真正讓他們參與進來。
石油系統的一個小廠,為何有如此魅力?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位于金牛區高科技產業園的成都潤滑油廠。
全員文化產品融合“自我”
走進成都潤滑油廠,干凈整潔、環境優美之風迎面撲來。在廠區辦公樓一間會議室里,擺放著一大疊書本。“這是我們的文化產品。”廠長田忠海向大家介紹。
仔細翻閱,這里的文化產品種類不少,有《員工漫畫集》、《企業文化宣傳手冊》和《員工行為規范連環畫》等。“這些產品的內容都是員工創作、編輯和校訂的。”田忠海說,“這是全員文化產品!每名員工對此均有‘著作權’。”
員工的這些“杰作”還登到各個車間的墻上。在調和車間,記者在一幅《違章操作》漫畫前駐足。這幅漫畫的作者、調度員王賀說:“這事兒就曾發生在我身邊,因此創作時信手拈來、一氣呵成。”
與廠里部分員工座談時,大家這樣概括全員文化產品的突出特點:親切味濃,它們均來源于員工又服務于員工;成就感強,它們體現了每名員工的智慧和“意志”;易于接受,這些題材大多來源于生產一線,幽默風趣的表現方式更加增添了感染力……
記者注意到,全員文化產品幾乎覆蓋了這個廠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在企業安全生產、員工行為規范等方面,每名員工都結合崗位“生產”文化產品,而它們一旦被確定為廠一級文化后,全體員工又將共同秉承它們。
一個2006年成立的“年輕”工廠,憑什么激發全員的創造力與活力?記者走訪于廠區工人之間,尋求著答案——
近年來,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倡導“五關愛”文化。在此帶動下,成都潤滑油廠以文化為引領,營造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濃厚氛圍。而從隊伍來看,成都潤滑油廠現有員工137名,平均年齡接近30歲,如此年輕的群體為管理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并且,通過漫畫、連環畫等鮮活有效的載體,全體員工得以參與并真正融入到企業管理中來,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勢必促成管理的有效。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全員文化產品正好抓住企業管理核心,激發企業活力。在這些全員文化產品背后,其實是企業用管理制度和行為規范來落實某種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首先又是經過全體員工理解、提煉而來的。
人人“管家”展現“自我”
調和車間一角的休息室,各種綠色植物點綴其間,但這里的白色桌椅異常打眼。正在記者擔憂白色不好打理時,陪同人員說:“這里的物品都是員工根據自己的喜好親自挑選的,他們的‘地盤’他們做主。”
在這個廠,像這樣的休息室還有很多個,室內的物品全部由員工自己挑選并負責日常清潔。“他們會收拾得很干凈,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創建的‘家’。不光自己像家一樣愛護,他們還‘督促’別人愛惜。”陪同人員說。
正是全身心全方位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生產經營管理中來,成都潤滑油廠的員工們既“當家”又“管家”,形成了“與企業共進退”濃厚的主人翁意識。
文化引領,制度先行。成都潤滑油廠實行“三五二”制創新管理,以周為單位形成日常管理的“規定動作”,并逐步成為覆蓋全員的一種習慣。比如,每周三廠長辦公會后各科室長輪流講課,內容不限。這必然促成大家擴寬知識面,鍛煉表達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一種自我學習的氛圍在全廠上下彌漫開來。
有了制度之后,嚴格執行制度是這個廠實現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徑。對此,副廠長劉志堅講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廠里辦公室的同志打電話給他,請示一名來訪者的接待事宜,當時他就反問:不是有相關的制度嗎?今后這種事嚴格按制度辦,不需要請示。
在去車間采訪的路上,陪同人員跟記者有一個身體“小碰撞”,當時原本走在記者左邊的陪同人員突然要走到我右邊去,這一過程中我們相互碰了一下。后來得知,是記者“走錯道”了——廠區的公路上,每條路都用白線在右邊劃出約半米的人行道,人員必須走在人行道上,所以陪同人員要到我右邊去。“現在習慣了,如果走在路中間會覺得自己很扎眼。”陪同人員說。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都潤滑油廠的員工也愿意“當家”、“管家”,為企業發展獻計出力。
“這兩天我還糾正了兩個人的違章行為。他們為了走在樹蔭下遮陽,沒有走廠里劃分的人行道。這很危險,因為廠區常有工作的叉車通過,萬一碰到怎么辦?”包裝車間的王先會說。
珍愛這個家,家庭成員們都主動去約束自己、管好家。這或許是成都潤滑油廠自我管理的最大動力。這種看似松散的管理方式卻內藏精髓:全員制定制度,全員又尊重制度并絕對執行制度。
共性中發揚個性塑造“自我”
成都潤滑油廠的年輕人多,成就了一些共性:陽光、樂觀、好動。而在這些共性之下,個性也得到發揚,從而實現了團隊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較好統一。
在分析檢測中心化驗二班,記者見到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個人物——春媽。她真名叫韓春梅,年紀小、個子也不大,但嗓門很大,只要有一點不符合規范被她發現了,非得“較真”到底。因為平時愛操心、愛嘮叨,所以人送外號“春媽”。
像“春媽”這樣特點鮮明的“人物”,在成都潤滑油廠還真不少。如最愛收拾整理的“潔癖張”——張麗娟,不做實驗時她手里永遠抓著一條抹布,隨時都要把臟的地方收拾干凈;平時不愛說話,工作中卻總愛問為什么的“問號李”——李金霞;節約公共消耗物品的“王摳摳”——王東琴……個性突出的她們,已經成為“以人為鏡”的一面面“鏡子”。
除了個性鮮明的個人外,成都潤滑油廠還有一系列個性張揚的團隊:飛翔隊、昆侖公社、雄獅隊、黑豹隊等。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隊名、隊徽、隊訓、隊歌,他們的每次活動結果都以積分形式進行匯總并年終兌現獎勵。從個體到團隊,“個性”覆蓋了全員,員工在發揚個性中塑造著自我。
在成都潤滑油廠,員工們都知道分析檢測中心還有另一面鏡子。站在這面鏡子前,可以照出全身像。而在鏡子上方,貼著幾個黃色的字——錯誤都是別人的。“每次站在這里照鏡子,看到這句話時都要想一想,錯誤究竟是別人的還是眼前‘自己’的。”分析檢測中心劉海礁說。
讓管理的觸角通過行之有效的載體延伸到員工內心,引導員工多思考,是成都潤滑油廠自我管理的靈魂和核心動力所在。這,或許也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