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潤滑油市場將有可能發展到石化企業為汽車企業量體裁衣的時代,但最后的材料要石化企業說了算。
如果有一輛汽車,發動機不做任何改動,也不重新調整傳動結構,那么還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提高它的性能?
當然有。
也許你會想到更換一名更優秀的駕駛員,也許你能夠想到更換性能更好的輪胎,但你能想到潤滑油么?
一場對摩擦學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中國科學院200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2006年全國消耗在摩擦、磨損、潤滑方面的資金為9500億元,通過改進潤滑管理可節約3270億元,占GDP的1.55%。
當下發展勢頭最迅猛的汽車當然也成為了這場學術研究中的焦點之一。
有統計表明,占汽車日常消費1%-5%的潤滑油,不僅可以通過減少車輛部件摩擦使得車輛的性能得到提升,還可以降低25%的車輛維修成本,它被稱為汽車上“流動的零部件”,即使在未來的電動車身上,也離不開它的身影。
但就是這個重要的“流動的零部件”,人們對它卻知之甚少,甚至往往在使用中是“被認知”的。
現在,汽車行業和石化企業正在希望改變這種局面。
改變首先從商用車開始。
11月17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共同對外發布了《商用車潤滑導則》,這是汽車工程學會推出的第一個行業類規范,包括發動機油、傳動系油、潤滑脂和其他輔助油液等四個部分。
《導則》不僅希望給商用車企業在研發中提供潤滑的參考依據,更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提出了合理潤滑的全面解決框架。
下一步,石化企業還希望能夠對乘用車潤滑也加以規范,但這個時間恐怕要等待十年。
“我們沒有自己的潤滑標準,只能使用美國API的標準,再加上歐洲和日本的一些附加標準”,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總經理廖國勤對《汽車商業評論》說。
乘用車品牌和車型眾多,各家企業執行的標準也各不相同,這些都給制定標準或者規范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但石化企業不愿放棄這個念頭,它們正在通過改變與汽車企業的合作模式來實現這個目標。
在現有的市場上,石化企業和汽車企業的合作模式分為三種:
第一,是在汽車企業研發發動機開始,石化企業就針對研發中的潤滑要求為企業提供用油建議或者設計專門的潤滑油。
第二,是石化企業對汽車企業現有的發動機進行試驗,在分析發動機性能后,對通用的潤滑油按照汽車企業需求進行添加或者修改。
第三,是石化企業提供通用的潤滑油產品,汽車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動機情況建議用戶選擇適當標準的產品。
廖國勤說:“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加強和汽車企業的前兩種合作模式,通過和汽車企業的溝通和實踐積累推出中國自己的潤滑標準。”
石化企業的想法也并非一廂情愿,汽車企業的現實需求或許將使這一進程變得更快。
如今的潤滑油市場上,汽車企業通過與石化企業合作推出自己產品的指定潤滑油,不僅可以使產品的性能更好地發揮,為用戶節約維修成本。更為重要的是,汽車企業從這些“指定用油”或“專屬品牌用油”中獲得了更多的售后服務附加價值。
未來的潤滑油市場將有可能發展到石化企業為汽車企業量體裁衣的時代,但最后的材料要石化企業說了算。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