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28日報道,亞洲煉油業的發展空間正變得愈加擁擠,煉油企業的利潤可能會因此而受到擠壓。報道指出,波斯灣的石油公司正在其國內和整個海灣地區興建煉油廠,他們擁有相對廉價的供應保障和地理優勢,看起來已準備好在本土和全球市場上挑戰那些亞洲的老牌煉油企業了。
《華爾街日報》明確指出,在新加坡開展石油業務的企業,如印度信實工業公司、中國臺灣臺塑石化公司、韓國SK創新公司和韓國雙龍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和荷蘭皇家殼牌等在新加坡有較大投資的企業,都將卷入激烈的競爭中。
英國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資深下游分析師Sushant Gupta表示,印度、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煉油廠預計將產生激烈競爭,以確保現有的市場份額,并贏得新的市場。
據了解,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和法國道達爾將在沙特朱拜勒開建產能40萬桶/日的聯合項目,預計三個月內開始生產汽油、柴油和其他產品。這將是海灣地區第一批新建的大型煉油廠之一。
單是在海灣地區,就計劃建設三個這種大規模的煉油項目。包括2015年完工的阿聯酋魯韋斯項目、2017年完工的沙特紅海海岸延布項目和吉贊項目,其中延布項目是沙特國油和中石油合作開建,吉贊項目歸沙特國油獨家所有。
數據顯示,2012年沙特平均進口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約31.5萬桶/日,以當前的國際價格計算,其進口值在3500—4000萬美元/日。亞洲2011年出口到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的成品油平均為30.8萬桶/日,單是出口到中東的汽油就達9萬桶/日。
據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FGE)石油市場分析師薩拉爾·莫拉蒂估算,中東國家今后的發展策略不再是單純的原油出口,而是同時出口增值石油產品。“這些國家將不再是像信實工業公司這樣的亞洲煉廠的出口市場了,盡管信實在印度西北部賈姆納格爾經營著全球最大的綜合煉油廠。”
與此同時,在中國,沙特國油、科威特石油天然氣集團、卡塔爾國際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以及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都在興建新的合資煉廠,這些煉油廠將會減少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并增加成品油的出口;在越南,科威特國際石油公司、越南國家石油公司和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已經簽署了聯合興建煉油廠的協議,產量可達20萬桶/日,這也將減少越南的石油進口需求。
此外,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也正計劃獨立建設新煉廠,大部分項目都將在未來幾年內開始投產。來自摩根大通銀行的數據顯示,僅中國,在今明兩年內煉油產能就將增加75萬桶/日。
由于過去的3年國際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大多亞洲煉油企業都獲得了豐厚利潤,這歸功于原油和煉化產品間的巨大差價。但是,未來的前景并不樂觀。澳大利亞、拉丁美洲和東非地區將會吸收部分增長的煉油供應,若經濟增長進一步加速,印度、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也能吸收一些,但即便如此,供應過量和利潤受損的風險仍然存在。
在亞洲,新加坡綜合煉油廠的利潤很可能從目前的10美元/桶下降到8—8.5美元/桶。
韓國產能最大的煉油企業韓國能源公司的發言人表示,未來來自中東的競爭將壓低利潤。雪佛龍公司的發言人同時表示,公司將加大投資,用來提升韓國、泰國和新加坡的合資煉廠的可靠性、靈活性和產能效率,以確保長期的競爭優勢。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