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一份中期原油市場報告中,除了將北美地區能源革命稱之為“未來五年市場的變革性力量”外,對全球未來石油貿易的重心將從原油向成品油貿易的轉移的表述同樣引人關注。
據IEA預測,到2018年,全球原油貿易量將會縮減至3240萬桶/天,較去年水平減少了90萬桶/天。而隨著全球需求上升,成品油貿易量將會出現顯著增長。
“海外石油巨頭開始關注成品油貿易,直接原因是近幾年石油貿易收益下降,而背后則是國際原油市場內部結構出現的變化。”中證期貨分析師劉建說。一方面隨著美國在頁巖氣商業化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能源自給率的提升減少了美國對外部原油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最近三年來,國際油價起伏不大,過去大型石油公司和貿易商依靠價格大幅波動賺取利潤的機會減少,傳統石油貿易的盈利空間在縮減。這些結構性變化迫使大型石油企業和貿易商開始尋求新的市場機會。
全球成品油消費的區域性轉變也在影響并塑造著成品油貿易新趨勢。有統計數據顯示,歐美等成熟市場的成品油消費能力已經開始下滑,而新興市場國家的成品油消費增速則出現快速提升。2007—2011年,西亞地區的成品油消費量增長了22.1%,拉丁美洲增長了19.3%,非洲增長了16.8%,亞太地區增長了13.8%。
“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消費能力的下降,必然會尋求成品油對外出口。”廣發期貨能源研究員張卉瑤說,以往這些地區集中了比較大的煉油產能來滿足區域性市場需求。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市場消費能力降低,企業要么壓產限能,要么擴大對外成品油出口。而亞洲等新興經濟體盡管成品油消費增速很快,但其成品油消費基數比較低,絕對數量還和發達地區有不小的差距。所以,“盡管成品油貿易趨勢有了新的變化,但是要超過全球原油貿易規模還需要很長時間”。
隨著近年來全球煉油業重心的逐漸東移,目前亞太地區的煉油加工能力已占到全球產能的近1/3。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成品油消費地區,亞太地區也極大地吸引了海外石油巨頭的目光,使得成品油的市場定價權問題變得愈發重要。
“國內在籌備原油期貨市場的同時,也應在成品油衍生品方面有所準備。”劉建表示,從海外市場經驗來看,成品油衍生品市場發展速度很快。目前ICE的成品油期貨交易比較活躍,甚至有些時候能與Brent原油期貨交易量不相上下。而亞太地區成品油類衍生品市場發展尚在初級階段,如果國內能在這方面盡早行動,未來有可能會掌握亞太地區的基準價格。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