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是指面料中殘留的酸堿含量,一般要求在中性范圍。紡織品在偏堿性(pH值過高)條件下,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和腐蝕作用,引發皮膚炎癥,且細菌、病菌繁殖生長較快,對人體有害;而酸性過度(pH值過低),服裝在儲存中易造成損壞。
為提高服用安全性,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地區對紡織品中安全項目均做出了嚴格的規定。pH值也被列紡織品為必檢安全項目之一,同時pH值也成為了紡織品領域主要的技術壁壘之一。
為規范紡織品生產,提高紡織品質量,減少我國紡織品在國際貿易中遭遇的技術壁壘,2012年8月1日實施的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對紡織品安全項目做出相應的要求,同時2006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SN/T1649-2005《進出口紡織品安全項目檢驗規范》,對出口紡織品pH值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其中嬰幼兒用品(A類)及直接接觸皮膚用品(B類)pH值需控制在4.0-7.5之間,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C類)可放寬至4.0-9.0,超出范圍均判定不合格。
據了解,紡織品PH值不合格,生產企業難辭其咎。一些小的印染廠為了降低成本,在漂洗工序的時候,以降低洗滌質量來獲取利潤。一般情況下,洗好的紡織品是堿性的,為了讓其達到人體適合的PH值程度,必須進行酸堿中和,酸堿中和需要漂洗這道工序來完成。一些公司為了節約成本省略了最后一道工序,或者加的酸粉不夠劑量,從而造成紡織品PH值在檢測時出現超標。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