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業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也是潤滑油的主要消費產業。 但國內的潤滑油供應商并未從中獲取高額利潤。 事實上正好相反。
市場研究公司 Frost & Sullivan 在近期的報告中預測,澳大利亞礦用潤滑油板塊價值為每年 4.4 億澳元(4.13 億美元),未來幾年需求有望上升。 但該公司和其他市場消息人士還聲稱,該市場由國際公司占領,本地公司很難進入。
從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所占比例來看,采礦業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工業板塊。 采礦業主要涉及鐵礦、鋁土礦、銅礦、金礦和鈾等礦物材料的開采,為該國工業領域貢獻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由于全球需求下降,采礦業增長率在過去的兩年中持續下滑,但 Frost & Sullivan 指出,前幾年的行業擴張推動了動設備和靜設備用潤滑油的需求增長。
“2013 年 [澳大利亞] 的礦用潤滑油總需求量大約價值 4.4 億美元。”高級咨詢師 Sarah Wang 本月在《Lube Report Asia》的訪談中說道。 Wang 主要負責 Frost & Sullivan 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工業研究,曾于去年 12 月發表了報告“澳大利亞礦用潤滑油市場分析 - 潤滑油驅動疲軟礦業板塊效率提高”(Analysis of the Mining Lubricant Market in Australia - Lubricants Driving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in a Softening Mining Sector)。 她補充說:“2014-2018 年的年度增長率預計為 5%-7%。”
報告指出,澳大利亞礦用潤滑油市場中存在三個層面的競爭:領先的國際石油公司、專業的潤滑油供應商以及面向中小型客戶和填補市場短缺的新興市場供應商。 四家領先的供應商為殼牌、BP、加德士和 ExxonMobil。
潤滑油供應商同意 Frost & Sullivan 的觀點:進入市場絕非易事。 現有的市場領導者根基已穩如磐石,而說服客戶轉用其他產品也困難重重,這些都是新進入者需要面臨的挑戰。 除了進入市場極其艱難以外,競爭也在趨于白熱化。
“市場中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包括海灣石油、中國石化等。”Wang 說。
獲得設備制造商的性能認證是必備條件,但僅做到這一點未必能獲得客戶的信任。 通常,客戶會比較看重海外項目的成功記錄,而投資回報也是客戶選擇較高成本潤滑油產品的關鍵因素。
“我們與很多領先的設備制造商展開了長期合作,共同設計滿足其設備和苛刻采礦環境要求的潤滑油。”市場領導者殼牌公司的發言人說。
談及國際公司的市場統治地位,澳大利亞獨立品牌 Tru-Blu Oil 的總經理 Murray Crawford 說:“這種情況讓澳洲本地的調和油生產商很難占據優勢。 不過,Tru-Blu Oil 的業務高度靈活,技術領先,有足夠的能力快速調和大量的優質潤滑油,對于像我們一樣的公司而言,這意味著成長機遇。” 家族企業 Tru-Blu 稱其是調和產量最高的澳大利亞獨立調和油生產商。
“采礦仍是我們主營業務的較小部分,要想與礦業巨頭抗衡著實不易,但我們認為這一市場非常重要且極具增長潛力。”Crawford 說。 “競爭總是存在的,但參與競爭的本地公司并不多。 真正的對手是國際大公司。”
國際公司似乎將維持其主導地位。 加德士于 3 月稱其將增加在珀斯的存儲容量,珀斯是西澳采礦業重要的補給點。
Frost & Sullivan 的報告稱,澳大利亞的采礦技術世界領先,開采中廣泛應用的重型機械需要使用耐高溫且抗壓的高性能潤滑油。
報告提到,最大且最常見的潤滑油應用為機油,主要用于運土設備,包括鏟車、挖掘機、拉鏟挖掘機和其他行業特定設備。
生物可降解產品的市場熱度日益遞增,但速度十分緩慢。 研究人員預測,從中短期來看,使用礦物油的產品仍將繼續領跑市場。
Frost & Sullivan 預測,全球礦物資源需求下滑可能導致礦業板塊投資放緩,進而導致潤滑油需求增長速度變慢。 報告指出潤滑油回收也會減少銷售量增長機會。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