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源于中國“四大發明”古老行業體內的血脈,在新一輪經濟下行壓力的灼烤下,流淌的到底是“剩者為王”的機遇,還是注定無奈的宿命?
野蠻成長
沒有現代化工廠、工序繁多、效率低下。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處于起步階段的造紙行業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一個年產能5萬噸的企業,大概需要1萬多名工人。”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回憶道,“但在當時卻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造紙企業了。”
隨著造紙產量跨過千萬噸級門檻,中國造紙業邁入發展新征程,一場“國退民進”的造紙新格局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1997年前的造紙行業,幾乎是國企的天下。但這樣安逸的溫室生長環境也滋生了國企總經理的盲目自信和樂觀。“不管怎么著,國家也得支持我們吉林紙業啊。”吉林造紙廠的一位時任副總如此表述,天生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直到1999年10月,在一次紙業內部研討會上,一位專家的發言震驚了當場所有在座的國企總經理。“中國造紙業的未來將是外資與民營企業的天下。”這盆涼水潑得十分意外。“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去哪兒?”這位副總的言外之意是,哪怕全國只剩一家造紙企業,也應該是“國”字號開頭的。
可怕的是,預言實現了。5年之后,這位副總與專家再次相遇。這一次,當年的專家是以顧問身份被當地政府請去研究兼并破產問題,而這位副總也低調地更換了自己的名片。
一家曾有過幾十年輝煌歷史的國有造紙企業宣布退市破產。與此同時,山東晨鳴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晨鳴紙業)以7.4億元收購了吉林造紙廠資產,進行戰略性重組,并成功實現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
吉林造紙廠的轟然倒地,宣告了一批國資造紙企業陸續退出歷史舞臺,而以晨鳴紙業為代表的新生勢力開始迅速占領市場。造紙行業由此進入荒草叢生的野蠻生長時代。
2001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首次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位。驕人成績的背后,是無數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頻出組合拳。截至2006年,全國共有造紙及紙制品企業7761家,民營企業占據八分天下。
外資入侵
眾所周知,中國林木資源匱乏,每年需要大量進口木漿等造紙原料。業內專家擔心,過多的外資造紙企業進入中國,通過收購林木資產等建立產業基地,將使中國本來就不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嚴重向外流失。
晨鳴紙業總經理尹同遠曾在一次會議中沒能抑制住自己激動的情緒:“有些外資企業,花中國的錢,用中國的地,占中國的市場,擠中國的企業,國家得管管了。”盡管沒點名,但大家都清楚他說的是誰。一些家底很薄、負債累累,在國際上聲名狼籍的外資企業,利用嫻熟的“空手道”,在中國賺足了便宜。
這家“空手套白狼”的企業就是來自印尼的世界紙業十強——金光紙業集團,其高層甚至私下對自己的成功秘訣十分得意:
“我們來中國就講四句話,第一,不搞重復建設,你們有的新聞紙不做,做你們沒有的銅版紙;第二,不壟斷,只占你們總產量的10%;第三,不污染;第四,替代進口,節省外匯。”
正是這四句承諾,讓金光紙業在中國的業務一路綠燈前進,甚至很多銀行都搶著為其提供貸款。從單個產品來看,當時僅其旗下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子公司就占據了整個中國銅版紙產能的半壁江山。
外資企業在產量方面增長迅猛,把中國內資企業遠遠地甩在了身后,只有山東華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泰集團)憑借在新聞紙上的優異表現,在產量增長第一的位置上獨自高扛內資企業的大旗。
“我們就想讓世界500強進來,賠錢也愿意。”從當地人的回答可以推斷,為什么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圈地可以迅速獲得成果,而內資企業卻鮮有成效。
“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政策,誰引進了世界500強,就給誰獎勵。各地政府在匯報成績時,首先要說的也是引進了多少外資,有多少跨國公司落戶。”不完善的考核機制導致簡單政績的追求,這個話題并不新鮮,但在現實中卻依然沉重。
頻頻遭受外資沖擊的國內紙業,更大的壓力是來自另一家外資巨頭——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在造紙圈里,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的大名幾乎無人不知。這不僅僅是因為她由收購廢紙白手起家一舉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的傳奇經歷,更重要的是她敢想、敢干、敢布局的獨到戰略眼光。
一個讓人嘆服的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絕大部分中國的造紙廠還只是處于5萬噸左右的年產規模,但張茵在東莞投產的第一臺機器就是20萬噸的年產規模。
從1998年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到2006年身價270億元。有人感慨,當時玖龍紙業印紙就跟印鈔票一樣,短短8年就印出個女首富。如今,玖龍紙業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噸,遙遙領先排名第二位的外資企業——理文造紙有限公司。
一紙宿命
國企日益衰退、民企重利無序、外企來勢洶洶。本來應該是“三足鼎立”的大格局,如今卻變成外企稱雄的獨角戲。
這從財富中文網公布的2013年中國500強排行榜中就能略見端倪:此次榜單共6家紙企上榜,玖龍紙業居行業榜首,排名第164位,比2012年上升10位;理文造紙排名第284位,比2012年上升17位;晨鳴紙業第223位,與2012年持平。這不難理解。近兩年來,內資造紙企業整體贏利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出口受阻和產能過剩使得市場過度競爭,絕大部分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
相關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造紙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雖然涌現了9家百萬噸級的紙業公司,但行業平均規模卻僅有2.3萬噸。據統計,2011年全國2600余家造紙企業,年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的僅100余家。
2.3萬噸產能的行業平均水平,足以讓沒有規模效益的小企業哀鴻遍野。目前已經死了很多小企業,一部分是徹底不干了,另一部分是暫時停產了。價格戰打到這個程度上,掙錢都很難,連大企業都這么干,產品賣不出去也沒辦法。
目前,除了生活紙項目最近表現不錯外,企業很少再上其他項目了。等現在的項目陸續投產后,馬上就有產能過剩的可能。
生死迷局
生存還是死亡?對一些小紙廠來說,已經沒有了選擇余地。
低端產品嚴重同質化、大打價格戰、肆意污染環境,這些因素足以宣判他們多次“死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納入任何統計數據的隱秘群體,屢次以攪局者的身份出現,并且每次都做著垂死掙扎。
一位多年從事造紙行業的專家告訴我們,中國造紙協會統計的規模以上企業達3500家,但目前不成規模的小紙廠數量可能遠遠超過這些數字。
“鋼鐵行業現在大企業虧錢,小企業掙錢。而造紙行業無論大小企業都虧錢。”在郭永新眼里,以前日子好的時候,對小企業來說,能活一天就能賺到錢。那時候,企業為了不被淘汰而拼命擴張,如今,不僅賺不到錢了,而且連擴張的速度也不見得有行業形勢變化速度快。
如今,造紙行業早已告別了“躺著都能掙錢”野蠻生長時代,轉身陷入了產能過剩泥潭下的虧損時代。過慣了好日子的造紙企業,如坐過山車一般,迅速沖入谷底。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