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跌了,憂愁的不僅是棉農,棉花行業整個產業鏈都在“受其牽連”。
從2011年開始,為了保障棉農利益,國家實行了臨時棉花收儲政策,保證了棉花的價格與銷路。
但是,這幾年,隨著國際市場棉價持續走低、國內紡織業低迷、市場需求不旺、國家收儲數量和庫存急劇增加等問題的出現,今年國家取消了臨時收儲政策,實行目標價政策。
棉農惜售,捂著棉花不賣;收購企業不買,觀望棉花行情,今年的新棉花收購像是進入了一場收購僵局,而目前的收購僵局,則直接反映為棉花價格的“倒掛”。
收購企業觀望,都不愿去收購
“今年棉花產量嚴重減少”,這是今年我國產棉區整體的情況;“今年棉價跌得最多”,這也是今年全國棉花市場行情的情況。
本報記者從多方渠道獲悉,今年國家首次取消棉花收儲政策,在新疆率先執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然而新政策在其他地區尚未執行,棉花的市場價格目前僅為3.5元一斤,是近幾年來價格最低的。
政策不明朗,導致了很多棉花收購站、加工企業不敢貿然收棉,這是目前棉花收購市場的現狀。
棉價低了,棉農認為目前市場的價格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價格,只有價格合適了才不能虧本,而加工企業則認為,下游的棉紡織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國內棉價必須與國際棉價基本接軌,否則自己加工了棉花,紡織企業也不會購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在國際棉花市場供過于求、國產棉成本居高不下、國家棉花儲備過高的背景下,我國實施棉花“新政”,希望以此促使長期低迷的棉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國內棉花的質量,縮減國內外棉價差,增加國內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據悉,低棉價對于棉紡織業的風險在于,相關企業的棉紗、棉布等產品價格是否具有“抗跌性”。受原料價格下降影響,下游紡織品價格也一定程度承壓。
同時,棉價走勢不明,如持續下探,也可能對棉紡織業市場銷售造成一定沖擊。棉價大幅下跌導致棉紡織業下游客戶謹慎下單,平穩的棉價將有利于訂單恢復。
今年,國家取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實行目標價格政策,但新政策遲遲未出臺,棉農出現賣棉難,加工、收購企業也不敢貿然收購,直接影響棉農下一年種棉積極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勢,棉價很難回升,肯定會影響棉農來年的種植意愿。目前“賣棉難”持續,加工企業觀望慎收、棉農觀望惜售、紡織企業壓縮庫存,等到了年底,農民不得不大量賣棉時,很可能出現“棉市亂”。
紡織企業叫苦,低迷中轉型艱難
紡織原料價格的波動,考驗著企業成本風險控制能力,這已經是紡織行業的老問題,多年來未得到很好地解決。
今年棉價下跌,對于紡織企業來說本來應該是件好事,因為原材料降低了,就意味著采購成本的直接下降,利潤就會增加,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湖南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負責人鄧軍(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今年是紡織行業最困難的一年,由于市場不振、出口困難、成本上升、內外棉價差別拉大,使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與發展壓力。”
“你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企業在正常開工,金融危機的時候都沒有感覺到這樣困難,現在只要開工就賠錢。”鄧軍說。
鄧軍告訴本報記者,“特別是民營的中小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僅采購原棉就是一項最大的開支,又加上勞動力成本逐年剛性上升,再遇到用工荒,這對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紡織行業來說真是舉步維艱。”
鄧軍給記者算了算:國內外棉價倒掛嚴重,目前差價達到每噸2500元至3000元;增值稅高征低扣,導致企業稅負較重;用工成本連連上升。
“這些都是導致棉紡企業生存困難的主因。今年棉價低,可是原棉收購不上來,我們就沒法采購,總不能讓我去棉農家一家家挨著去收購吧。”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的棉紡產業形勢仍難有大的好轉,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開始倒閉破產,今年棉紡織行業整合、淘汰或是趨勢。企業成本風險控制能力。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