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石化率先啟動央企“混改”,208天引入社會及民營資本逾千億元
新聞事件: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對旗下油品銷售業務板塊在現有資產、負債進行審計、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率先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9月14日,中石化公布引資名單,有25家社會及民營投資者斥資1071億元認購銷售公司29.99%股權,成為年內全球最大并購案。
點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最大亮點。混合所有制怎么“混”?關乎國計民生的能源央企能否“混”?位列世界500強第3 位的能源巨頭中石化率先做出大膽探索。其混改消息一出,次日股票漲停,而且連續9個月股價處于持續上漲趨勢。特別是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站在全球視角發出“國企實力+民企活力=中國競爭力”的寄語,讓人們對中石化混改未來充滿期待。
二、三部委發布能源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方案,能源行業成為減排重點
新聞事件:3月2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三部委聯合制定《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按照“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限期完成”的原則,通過加快重點污染源治理、加強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著力保障清潔能源供應以及推動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等多種措施,降低能源生產和使用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這是繼1月7日環境保護部與31省(區、市)簽署《大氣污染防治責任書》之后,我國為改善空氣質量實施的又一舉措。
點評:如果說環保部年初與31個省(區、市)簽署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是我國加強了對大氣污染的全面防治,那么此次三部委針對能源行業推出的“能源大氣方案”,則是從“線”上加強了對大氣污染的重點治理。能源特別是化石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能源行業由此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環境治理的重任。推動能源行業減排將為全國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保障。
三、能源局推12條輸電通道4條交流特高壓,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提速
新聞事件:5月16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建設的通知》,其中包括5條特高壓直流工程和4條特高壓交流工程。11月4日,同一天開工三條特高壓工程,其中“淮南-南京-上海”和“錫盟-山東”兩條為特高壓交流工程。這意味著能源局對特高壓交流工程開閘放行,我國的特高壓電網建設步伐全面提速。
點評:面對霧霾壓力,發展特高壓輸電已是共識,但爭議是要不要發展交流特高壓電網。李克強總理在4月18日國家能源委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能源局隨后下發12條輸電通道建設通知,其中9條特高壓,而且有4條是交流特高壓工程。國家能源局對特高壓交流工程開閘放行,這意味著多年來圍繞交流特高壓的爭議告一段落,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提速。
四、中俄簽署東西兩線天然氣合作大單,中國成俄羅斯最大天然氣出口國
新聞事件:5月21日,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中俄東線管道供氣購銷合同》,從2018年起,前5年俄通過中俄東線管道向中國漸增氣量,第6年起每年供氣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30年,總價值4000億美元;11月9日,中俄再簽《關于沿西線管道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俄將通過中俄西線管道向中國每年供氣300億立方米,供氣期限30年。未來東西兩線合計680億立方米/年的輸氣量,將使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
點評:中俄天然氣購銷大單的簽署,不僅是2014年中國能源國際合作中的大事,而且對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著重要意義。中俄天然氣合作為何“近20年談判未果,一年間連獲突破”?西方媒體立足烏克蘭危機從地緣政治角度給予過多解讀。但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認為,中俄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互利共贏是國際油氣戰略合作的基礎。
五、我國海上風電電價政策和開發方案公布,風電開發將“面朝大海”
新聞事件:6月5日,國家發改委制定《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確定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含稅,下同),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同時鼓勵通過特許權招標等市場競爭方式確定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業主和上網電價。12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44個海上風電項目列入開發建設方案,總容量達1053萬千瓦。
點評:作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中國不僅陸上風電資源豐富,同時海上風能資源潛力巨大。按照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海上風電裝機2015年要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要達到3000萬千瓦。但截至2013年底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42.86萬千瓦,僅占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的0.5%。海上風電發展滯后,除項目審批涉及部門較多等因素以外,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標桿電價“不具吸引力”。國家新公布的電價政策和開發方案只是引導風電開發商“面朝大海”,至于能否“春暖花開”尚待觀察。
六、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強調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新聞事件:6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他強調,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體內容包括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和能源國際合作。
點評: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習近平站在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新命題,特別是其“四革命一合作”的核心內容,已成為指導未來我國能源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針。國務院辦公廳于11月19日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便是在此方針指導下出臺的我國能源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和行動綱領。
七、 神華“近零排放”燃煤機組問世,中國迎來“煤電清潔化”時代
新聞事件:6月25日9時,全國首臺“近零排放”煤電機組——神華集團國華舟山發電公司4號35萬千瓦國產超臨界機組完成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監測顯示,該機組試運行期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氣粉塵的平均排放濃度,不到燃氣機組排放限值的一半。神華就此推出“綠色發電計劃”,欲將全部煤電機組改造為“近零排放”。同時,華能、大唐、國電、華國、浙能等發電集團也紛紛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技術改造。
點評:中國作為世界煤電大國,如何推動燃煤機組清潔化,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盡管有專家對神華等企業力推的“近零排放”、“超低排放”燃煤機組提出成本質疑,但“近零排放”技術路線的打通,實現了“燃煤機組比燃氣機組更清潔”的目標,堪稱中國煤電行業的一場革命,中國正在迎來“煤電清潔化”新時代。
八、遏制煤礦超產,實施資源稅改,國家多部委出手為煤炭行業紓困
新聞事件:8月15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監局聯合下發《關于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的通知》,要求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制止未核準先生產、未取證生產行為。10月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微博]下發《關于實施煤炭資源稅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幅度2%至10%;同時,停征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取消原生礦產品生態補償費、煤炭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費等,確保不增加煤炭企業負擔。
點評:對于煤炭行業而言,2014年是艱難的一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主要原因是煤炭供大于求,庫存居高不下,煤價大幅下滑。由此來看,國家多部委及時出手,遏制煤礦超產、推動資源稅改,皆是為煤炭行業紓解困局的“正解”。至于業界評說的“2%-10%”的煤炭計價稅率是否合理暫且不表,單從取消一系列收費項目而言,對煤炭企業不失為一大利好。
九、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30%,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全球第一
新聞提要:10月20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哥本哈根召開的2014年全球綠色增長論壇上宣布,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2.9億千瓦,風電裝機容量83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200萬千瓦。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在發電總裝機占比超過3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20%。中國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
點評: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全球第一,這無疑是一個令國人自豪的消息,它表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指引下,中國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猛,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獲得巨大改善。但同時,這又是一個令人尷尬的消息,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30%而發電量占比僅為20%的數據表明,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因并網難而被白白浪費。加快解決“棄水”、“棄風”、“棄光”難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當務之急。
十、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落地福清,國家能源局再放核電重啟信號
新聞提要:11月3日,國家能源局對福建省發改委、中核集團的請示報告發出復函稱,為推進福清5、6號機組前期工作順利開展,盡快驗證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同意該工程采用融合后的“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次日召開的國家核安全局核電專題解讀會議再次明確,核能作為目前唯一可大規模利用的替代能源,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點評:我國核電為什么大而不強?韓國核電為何后來居上?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技出多門”且“各自為戰”。比如,三代核電技術有中核的ACP1000、中廣核的ACPR1000+、國家核電的AP1000和CAP1400等,四代核電技術有在建的華能和中核利用清華技術的高溫氣冷堆、中核的實驗快堆等。此次,國家核安全局和能源局將中核ACP1000與中廣核ACPR1000+“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并成功落地福清,不僅釋放出中國核電重啟的信號,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核電“走出去”意義重大。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