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業2025”戰略規劃的出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由中國高鐵和中國核電領跑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家“走出去”戰略中也大步前進。但鮮為人知的是,作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必不可少的產業,有“流淌在制造業中的血液”之稱的潤滑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百年來,一直滋潤著汽車、大型貨輪、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
潤滑油的重要性,少有人知。以汽車為例,因為發動機或變速箱由金屬制成,在工作時內部零件間會產生大量摩擦,這時就需要用到潤滑油。在發動機高速運轉下,潤滑油不會損失黏度,使發動機的保護更全面。潤滑油的作用,就是附著在發動機內部相摩擦部件表層部位進行潤滑,減少零部件磨損。
從原始的蒸汽發動機到現在的油電混合發動機,汽車每一次發動機技術的革新,都對潤滑油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由于汽車發動機構造簡單、運轉需求低,因此所用的潤滑油產品全部為礦物油。礦物油是從原油中通過物理方法得出的,煉制較為簡單,能滿足大多數發動機的基本需求。二戰后,德國科學家發明出了更為先進的合成油技術,相比礦物油,合成油擁有礦物油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合成油的黏度指數更高,黏溫特性更好,其更強的抗氧化性,也大大地延長了換油周期。
除了汽車行業,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機械工業如同雨后春筍般成長,發動機品種日益繁多、復雜性越來越高,這些都對潤滑油產品的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百年來潤滑油技術也一直在進步。
現在,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南北極,還是在茫茫太空,都能見到潤滑油的身影。比如以“長城”為代表的中國潤滑油,依托中石化多年的技術經驗和研發,為中國制造的高端裝備提供潤滑無聲、保障無形的支撐,被譽為國產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中的“隱形國家隊員”,其自主制造的潤滑油在汽車、鐵路、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大型機械等不同產業都具有領先技術優勢。比如早在2004年,我國就自主研發出了能在極端環境下發揮功效的產品,成功替代國外油品,成為“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配套的專用潤滑油,首次實現“國船用國油”。這背后是中國科學家幾十年技術積累和研發,難度不低,因為“雪龍”號每一次極地科考,潤滑油需要歷經環境溫度從40度到零下50度的懸殊溫差,并克服破冰時主機負荷大,液壓系統油壓高等苛刻工況。
國產潤滑油發展到今天,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種類也越來越多。比如在中國高鐵中,因為高鐵車體的設計制造、車輛的牽引制動等運行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對制造細節提出了極高的技術要求,中石化潤滑油公司于2012年就成立了高鐵配套用油攻關組,完成了齒輪油、潤滑脂、冷卻液、變壓器油四大類產品的開發。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