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廉物美,利潤可觀
肯尼亞二手服裝市場的興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在此之前,來自發達國家慈善募集的二手服裝被免費發放給當地窮人。但隨著世界銀行在非洲地區推廣市場經濟自由化,肯尼亞開啟了二手服飾的自由交易。
英國樂施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西方國家所捐贈的服裝有七成流入非洲市場。依據質量和品牌,一件二手服裝的價格通常在4.5美元至11.2美元之間,其中一部分還是帶有原裝吊牌的“全新貨”。
如此價廉物美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成本。在“吉克布”從事二手服裝生意的瑞吉納•萬吉庫表示:“過去,內羅畢街頭經常可以看到衣衫襤褸的窮人。自從有了二手服裝貿易,生活再艱難的人也能買得起一件衣服蔽體。”
路透社報道稱,西方國家慈善募集的服裝飾品僅有四分之一會留在當地義賣,其余的則以每公斤0.9美元的價格出口非洲。一個標準集裝箱的二手服裝,采購成本不足2.3萬美元。運抵肯尼亞蒙巴薩港之后,海關會對每個集裝箱收取1.35萬美元的稅費。綜合其他各項花銷,一集裝箱二手服飾的成本在3.7萬美元上下。在“吉克布”從事了10年服裝生意的威廉姆•尼貢阿坦言,這一行業的利潤率超過90%。
龐大的市場為當地民眾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內羅畢市政府統計,“吉克布”市場的從業人員達到6.5萬人,但研究人員認為實際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
該行業還給當地政府帶來可觀收益。肯尼亞國家統計機構人員稱,2013年,該國二手服飾的進口總額超過10萬噸,為肯尼亞貢獻總計5400萬美元的關稅。在內羅畢,二手服裝市場的攤主每年需向市政府繳納450美元至1685美元的營業稅,僅在“吉克布”,這樣的攤位就超過1萬個。
擬禁止進口二手服裝
不過,蒸蒸日上的二手服裝市場卻給當地的紡織工業帶來災難。有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肯尼亞有50萬人受雇于紡織企業,而如今這一數字下滑了96%,僅有2萬人仍在從事紡織相關工作。非洲棉花與紡織工業聯盟主席拉吉維•阿魯拉稱,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肯尼亞境內85%的紡織廠先后倒閉。如今,當地棉花產量不足1990年的十分之一。
事實上,肯尼亞的鄰國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也面臨相似困境。為此,東非共同體國家領導人提議,禁止這三個國家繼續進口二手服飾。不過,肯尼亞制造業聯盟前主席貝蒂•麥娜認為,措施雖有望在紡織領域創造就業,卻勢必損害以二手服裝貿易為生的群體利益,而后者的數量不容小覷。
以威廉姆•尼貢阿所經營的店鋪為例。20年前,尼貢阿的父母在“吉克布”市場租下一處攤位。10年后,剛從大學畢業的尼貢阿加入了父母的行列。目前,他們雇傭15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臨時工。尼貢阿表示,自己雖然擁有商務學士學位,但要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并非易事。一旦二手服裝貿易被禁止,他和家人都將面臨失業。
不過,肯尼亞或許已經找到了新的出路。路透社報道稱,該國正在打造一項新的服裝制造生意。這一次,他們將視線投向了國外。肯尼亞國際紡織工業聯盟主席賈斯溫德•貝迪稱,2013年,該國成功對外出口價值3.35億美元的服裝,雇傭工人達4萬人。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