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高人工成本,加上艱難的融資之路……當前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正面臨著“求生壓力”。本報記者以長三角地區幾家有上下游關聯的中小企業為樣本,實地走訪從生產、加工到經銷每個環節,解剖“實體經濟”中的服裝業。
輝煌過后:
“屌絲逆襲”不容易
“現在生意很不好做,你看,這些都是上一季庫存的服裝,如果10月份還不能處理掉,基本就要壓箱底壓一年了”,上海一家民營服裝廠的投資人李浩指著堆積如山的黑色袋子對記者說道。這些袋子里,裝著的都是春秋兩季沒有賣出去的庫存衣服,包括T恤、創意衫和夾克等。
記者隨機打開其中一個袋子,印有各種調侃和時髦網絡語言的創意短袖衫令人忍俊不禁,然而,就是這些看似應該熱銷的服裝,居然成為嚴重積壓的庫存。
李浩的商鋪位于上海最大的服裝批發零售的黃金區域七浦路,這里也是李浩賺到第一桶金的地方。15年前,剛滿24歲的李浩帶著未婚妻子來到上海打工,靠給七浦路幾家大型商場做保安維持生計。
但李浩自認為強于其他保安的地方,在于會多“想”。閑時,當別的保安都聚在一起瞎聊玩手機時,李浩逐漸和幾家大商鋪老板搭上了關系。在這些“過來人”的引導下,李浩逐漸學會了各種經營的門路和渠道。
學到生意經的李浩四處籌錢買下了當時七浦路上幾個沿街的鋪位。2007年年底,適逢上海對七浦路整體改造,新建了好幾棟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并對沿街商鋪進行了安置。用李浩自己的話來說,“從此也算有臉面的人了,不用再扯嗓子吆喝”。
七浦路剛改造完的幾年正值零售業的黃金期,也是李浩事業發展最快的時間段。從管理部門置換來兩個購物中心里的店面之外,還購買了兩個旺鋪。隨 后,自己經營其中一家,另外出租的三家店面,年租金平均能到40~50萬元。“每年光靠租金就能收入200萬元左右,這還不算由自己經營的面積最大的旺 鋪,加上和朋友一起投資的其他生意,資產每年都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增加”。
“如果一直這么下去,那就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話故事,可惜現實很殘酷”,李浩說,改造后的七浦路又經歷了5年多輝煌,從 2013年開始,隨著網購對零售市場的沖擊日益加大,他將店鋪相繼出售,剩下的一個基本用來裝點門面,大部分業務都轉向批發和網上銷售,經營壓力和幾年前 比大了很多。
今年,由于臨近著名的蘇州河,受到上海對蘇河灣整體開發的影響,七浦路周邊居民區都被拆遷殆盡。成片的殘垣斷壁和不時駛過的土方車,讓曾經人聲 鼎沸的七浦路雪上加霜。李浩拿出自己的賬冊對記者說,有時候實體店一天的營業額才5000多元,“這個數字擱幾年前,一天賺個3~5萬元是很正常的,現在 低了不是一點點”。
網店:
從不起眼到救命草
如果將李浩看做小企業主的代表,那么,他的供貨商王錫麒就是典型加工制造業的代表了。在李浩的介紹下,記者來到了王錫麒在浙江的服裝廠。
記者在廠里看到,大部分生產線都處在關閉狀態。王錫麒告訴記者,這個廠子是2000年左右造起來的,生意最好的時候還能幫一些海外一線品牌做代 加工。從2006年~2007年開始,王錫麒明顯感到了“某種異樣”,“那時候大部分客戶訂單還是李浩這樣的銷售商,不過已經開始有網店的店主過來拿貨。 當時都是把生產下來的一些尾單處理給他們,因為誰都不會把網店作為主要訂單來源”。
到2011年,變化更加明顯。“實體店來拿貨的量直線下降,直接影響了廠里的開工率。而像之前這些網店的提貨量有了顯著的增長,但網店多以跑量為主,上限都不會太高”。
即便如此,王錫麒依然將網店看成了廠子能堅持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現在不但保證網店的貨源,甚至還會幫一些大型網店做生產”。
今年,王錫麒正在考慮轉型。“不轉肯定不行,因為生意不好,工人也不好招,工錢又貴,照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去,估計只會越來越難做,只能看看有什么別的路子可以走。”
王錫麒打算在公司里成立一家傳媒部門,專門宣傳包裝公司的服裝。“我研究了網上那些賣得好的網店,有些款式我看看真的是很普通,料子看起來也不 怎么樣,但就是賣得很好,原因就是包裝得好,模特找得很漂亮,照片拍得很好,衣服的文字描述也寫得跟天仙一樣。我覺得現在做服裝,已經不能光光只注重款 式、面料了,宣傳、策劃很重要。”
記者離開的時候,王錫麒正在和下屬談論籌備新部門的事宜。在王錫麒的計劃里,如果新部門發展得好,在為自己產品做好包裝的同時,還有可能替別的服裝企業做設計,“或許,這也是個新的增長點哦“,王錫麒笑著對記者說道。
貸款難:
想支持但沒法支持
制造商、經銷商日子都不好過,他們的“痛處”到底在哪?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表示,中國制造業的困難主要來源于兩方面,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用地日益緊張、附加值 低等;外因方面,發達國家需求低迷,外企轉移工廠到越南等國。因此,中國制造業應向學術上稱為“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即由單純加工向設計和銷售領域發 展。
對企業來說,除了加快轉型之外,最致命的無疑是資金鏈。“資金鏈完好,至少還可以撐下去,資金鏈斷了,就真的玩兒完了”,李浩不止一次對記者嘆苦經,稱現在中小企業貸款的難度非常大,而且還要承受高額的利息。
“對于中小企業,政策上是要支持的,實際上是沒法支持的”,知名銀行貸款負責人劉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比如從事鋼貿、建材制造的企業,已經被銀行列入警示類企業名單”。
“從國家宏觀政策上,應該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但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制造業面臨眼下如此困境,銀行必須首先保證貸款的安全”,劉經理對記者說道。
對于貸款,李浩還給記者算過這么一筆賬——銀行最終批下來的貸款利率是8%,但是他實際付出的成本超過了10%。除了常見的財務顧問費、承諾貸 款收費外,前幾年所謂的“調查費”、“資料費”被叫停后,化為“快放費”、“資金調劑費”等形式出現,這些費用一般是貸款金額的1到3個百分點。而為了維 護關系,一些所謂的“人情開支”更是不可避免。
有不止一名企業主告訴記者,銀行一般愿意貸款給兩類企業:一類是大中企業,效益好,獲益穩定;另一類則是政府扶持的或者跟行領導或政府相關部門 有關系的企業。“這些有‘紅頂’背景的本就不缺錢,但銀行反而更樂意放貸給他們。而我們更需要資金周轉,反而沒法從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得貸款”。
在上海財經大學做的一項調研中顯示,銀根緊縮和金融危機影響方面,長三角地區超過60%的受訪企業表示存在資金短缺,尤其民營企業更是高達 74.6%的比例,而且主要的困難是流動資金短缺。從中小企業所有制性質的角度分析,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資金短缺情況最為普遍,74.6%的民營企業存 在資金短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決不是單獨哪個方面的問題,而是企業自身融資能力有限、金融體制不完善、政府制度供給及金融扶持不 足等微觀和宏觀約束共同作用的結果。
具體而言,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存在單筆額度小、時間急、頻率高、期限短的特點,導致了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具有邊際成本較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最終不得不縮小生產規模甚至死掉,“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實體經濟”。
專家說法
陣痛期終將會過去
對于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上海社科院研究院劉社建認為,“創新”和“融資”是企業“活下去”的兩個最關鍵要素。“企業要處理好主動創新和被動創新的平衡,主動創新意味著風險高但收益大,企業也可以選擇被動創新,通過兼并獲得產品升級的關鍵技術”。
“此外,從政府對企業的扶持角度來看,政府應處理好與企業的邊界,要謹慎對待產業政策,企業能完成的應該由企業完成。政府的職能應該因時而異、 因地而異”,劉社建說,中央高層對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有著清晰的認識,“關鍵在于職能部門有沒有真正執行到簡政放權和優化扶持的政策和精神,在貫徹過程中有 沒有走樣?”此外,劉社建建議政府應做好一些軟性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法制建設、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制度等。
“作為一家商業銀行,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有些銀行只做大生意,對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不肯給一點陽光雨露。” 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作過上述講話。李克強強調,商業銀行要想辦法為小微企業、特別是新創業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服務。
而為了給企業“輸血”,國務院及下屬各部委去年以來密集出臺多項措施,包括合理確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豐富完善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積極創新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服務模式、科學準確進行貸款風險分類等在內的六項措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打個比方,現在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也是陣痛期,改革后各種問題也到了逐漸浮出水面的時候,更需要智慧和耐心進行解決。世界發達國家,如美 國、歐洲等,歷史上都經歷過類似的時期。而我們的近鄰日韓兩國更有借鑒意義——他們都經歷過從代工加工貿易到簡單設備制造,再到實現自主品牌。我國正走在 正確的道路上,同樣會取得成功”,劉社建說道。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