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購置色彩斑斕的新衣服,可知道它的背后是巨大的污水排放?“一噸傳統染料會產生15至20噸廢水,太多了。”江蘇無錫嘉博仕化工貿易有限公司總裁羅先學告訴記者。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41個工業行業中,紡織業廢水排放量位居第三位,COD排放居第四位,且高達23.7億噸的年排放量相當于190多個西湖的庫容量。
如何加快減排步伐,讓紡織這個民生產業又俏又綠?
適應新常態,紡織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是必然選擇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首次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六個全面推進綠色改造的傳統制造業名單中,印染業榜上有名。
印染業是紡織業中的“排放大戶”,僅染色廢水的日均排放量就高達300萬—400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廢水全部回收利用,相當于節省出全國居民日均生活用水量的20%。
然而,“我曾向不少企業建議提高些采購價,讓產品少污染些水。結果根本沒人做。”羅先學說。
減排難,并非難在缺乏約束。新《環保法》《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相繼出臺,印染業的排放標準已經提高了一倍。
但是動輒數千萬元的環保設備,購買后還要增加不菲的運營、維護費用,這讓行業平均利潤率不足5%的紡織企業缺乏減排動力。
“全面推行綠色制造,盡管增加投入不可避免,但對于處于深度調整中的中國紡織業,卻是適應新常態,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選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紡織工作委員會主任孫淮濱說。
紡織業轉型的方向,就是綠色制造
依托生產裝備技術革命,發揮創新的乘數效應,成為紡織業減排突破口。例如,冷堆印花技術,不但不用蒸汽,在漿料中也不加尿素等助劑,這意味著印染污水沒有任何氨氮排放。數碼印花技術,印染面料如同打印文件,印花后不需水洗、皂洗、退漿等工序,幾乎做到零廢水……
“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也降低了環保壓力。”在浙江萬事利集團的工廠里,副總裁張祖琴指著一臺意大利數碼印花機說,這套裝備價格雖然高達60萬歐元,但是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30倍以上,印染廢水的問題也化解了。“數碼印花也屬于智能制造,通過自動配色、染色,我們既可以準確重現富春山居圖絲綢長卷,也能將個性圖案印染在絲巾、手包、床品上。由于染色的一次合格率更高,不僅節約成本,也更適合滿足小批量、個性化、快速反應的消費新需求。”
在歐洲,數碼印花已經占有市場70%的份額,而在中國這一占比不足5%。如今,羅先學已經從賣傳統染料轉行賣數碼印花墨水,他坦言,“隨著環保約束‘硬’起來,消費升級快起來,以數碼印花技術為代表的清潔生產技術肯定會在中國火起來。”
“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制造業轉型轉向哪里?恐怕首先要考慮能為社會發展做出哪些貢獻。紡織業下一步轉型的方向,就是綠色制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傳統制造業轉型除了滿足市場需求,還得滿足生態需求,因此“十三五”期間紡織業還將選擇一批重點企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培育和創建工作。
亟待打通廢舊紡織品回收渠道
去年7月,愛馬仕絲綢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巴黎特(Patrick Bonnefond)被浙江絲綢民企萬事利“挖角”,不少人好奇這位頂級奢侈品牌的掌舵人會否“水土不服”。然而,一年過去了,巴黎特帶來的,不僅是萬事利絲綢板塊逾25.6%的銷售增量,更有通過生態設計對絲綢產業的基因重構。
“我們從桑樹種植到纖維提取,從產品設計到制造、包裝、物流、消費建立了一條綠色有機的全產業鏈。這種生態設計下推出的綠色產品與消費,才符合絲綢軟黃金的身份。”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說。
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亮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業不僅在自身生產中要低碳環保,也要給社會提供綠色產品。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中,引導綠色生產消費首當其沖。”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郭庭政博士說。
實際上,在歐美等地的發達國家,綠色消費已經形成了巨大市場,連消費再生紡織品都成為一種時尚。例如,盡管這幾年國際市場需求萎靡,浙江華鼎集團依舊每年出口歐洲200萬米再生尼龍,生意絲毫沒受影響。
“一頭是短缺的資源,另一頭是不斷增多的垃圾。”華鼎集團副總裁方隆說,這種線性產業鏈是傳統經濟模式的弊端,如果能夠將產業鏈由線性轉變為循環,就能實現資源、環境與人口的共贏。
據介紹,我國年產生2070萬噸廢舊紡織品,盡管綜合利用量僅300萬噸,但也相當于節約了原油380萬噸。如此,如果將廢舊紡織品中的棉纖維全部回收利用,所產生的再生纖維量能超過全國棉花產量,不僅可以緩解紡織業的原料瓶頸約束,還可以跨界利用到化工、材料等幾百個行業。
方隆表示,盡管現在廢舊紡織品的回收渠道不暢,但H&M等國際服裝巨頭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實體店回收舊衣,并可積分再消費。“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和利用,不僅能掙出金山銀山,對留住綠水青山也是功德無量,是真正的消費時尚。”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