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全國摩擦學大會暨慶祝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上,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溫詩鑄獲得“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1932年溫詩鑄出生于江西一個非常偏僻、窮苦的農村,出生不久,父親帶著哥哥到外地去打工了,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世界有兩種人:窮人和富人。那么,窮苦人怎么求生存?要讀書,于是他很小就想讀書。
有一天日本的飛機來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飛機,站在路旁看飛機在天上飛,想飛機怎么還能飛?突然之間炸彈下來了,機關槍掃射了,一片火海。老百姓完全沒有還手之力,他當時就想,要是我有槍一定要把飛機打下來。這就是日本鬼子給他的教育,這就是一個使命:我要造槍造炮,于是他選擇了讀機械系。
在清華大學成績優秀,而且長期擔任班長,畢業后留校任教,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黨組織安排我從事科研。那個時候的科研項目都是直接為經濟建設和軍工生產服務的,在50年代儀器設備短缺,工業技術水平很低,于是他們進行科研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苦干加巧干,憑著革命熱情,帶領青年教師和學生,先后研制成功線速度達每分鐘100公尺的高速齒輪傳動,轉速每分鐘10轉的空氣軸承以及磁懸浮高速離心機。
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迎來科學的春天。公派留學生,他考試通過了,去了英國,當時的情況我們國家和英國的差距太大了,1981年回國,著手學科建設,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基本上實現了他自己的諾言,這就是使命。
1992年,溫詩鑄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他注意到國外大學已經在納米級潤滑膜測量方面先行一步,但是關于潤滑機理尚不清楚。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則還是空白。溫詩鑄帶領清華摩擦學實驗室率先啟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課題組首先要解決的是納米級的測量手段和儀器問題,這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為此,課題組經過多次實驗、反復討論,采用與國外完全不同的測量方法,研制出了分辨率更高、摩擦副與實際工況更為接近的新型納米級潤滑膜厚度測量儀,進而通過大膽假設和大量的實驗求證,揭示出許多薄膜潤滑新現象,獲得了更加符合實際的薄膜潤滑規律,建立了薄膜潤滑物理模型和潤滑失效準則。
溫詩鑄在潤滑理論、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等領域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建立溫詩鑄院士參加摩擦學學術論壇工程模型彈流潤滑理論,奠定現代潤滑設計的基礎。他相繼在國際上提出以完備數值解為基礎的考慮熱效應的熱彈流、考慮動態效應的非穩態彈流、考慮潤滑劑非牛頓性的流變彈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的圍觀彈流等潤滑理論。系統地建立了工程中各類彈流潤滑問題的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導出當今普適性最高的潤滑方程,并將上述各種實際因素全部納入分析,建立了工程模型的彈流潤滑理論,為現代潤滑設計奠定基礎。
溫詩鑄教授先后主持國家科委六五基礎研究項目摩擦學機理研究、七五部委攻關項目中有關課題,包括:衛星軸承潤滑與壽命預測、鐵路車輛軸承潤滑設計與結構優化、電流變和磁流變流體研究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典型機械摩擦學設計,九五重點項目納米摩擦學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十五重點項目微機電系統關鍵機械學問題研究,十一五重點項目納米器件界面行為與控制研究以及其他基金、國際合作研究等20余項。
人物百科
溫詩鑄, 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學專家。1932年出生于江西省豐城市,195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制造系,獲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1979年曾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及工作。歷任清華大學機械設計教研室主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