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紡織服裝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抓手,而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理念。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我們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而對于紡織行業而言,“天藍、地綠,水清”,無疑就是要在今后的產業發展和產業鏈的優化、改造、轉型、完善上要圍繞“綠色環保”開展工作,讓行業發展在良性循環的軌道上穩步推進,不再讓污染成為制約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發展的短板。
環境與發展必須雙贏
在《政府工作報告》的“2016年重點工作”部分,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反觀當前一些紡織企業,尤其是以印染企業-1.html">印染企業為代表的污染大戶,其實并沒有在“雙贏”上做到位。
廢水排放是紡織行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同時紡織企業也是用水量和排水量較大的工業部門之一。據了解,紡織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五種,而印染廢水則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
當下,姑且不說國際市場的林林總總的各種以“綠色”、“環保”為核心內容的貿易規則已經對我國的紡織產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單就國內市場而言,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也正在逐步被消費者摒棄,而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更事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犧牲環境換取的經濟增長、生產成本的下降以及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顯然不是一種雙贏的發展模式。而如何更有效地減少污水排放,做到環境與發展的雙贏,早已經成為困擾行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難題。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談道,以企業效益下滑和財政增速放緩為借口,減緩治污和環境保護或者淡化環境保護的決心,這說明在認識和觀念上有一定偏差,把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對立開來是不妥貼的,也是不正確的。“我個人認為,越是經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的定力,越是經濟下滑越要增強綠色轉型的決心和勇氣。”吳曉青說。
如何才能實現雙贏?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中予以了明確闡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擴大綠色環保標準覆蓋面。支持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
補環保短板力度加大
雖然“綠色環保”已經在行業里呼吁了很長時間,而且相關的政策法規也不斷推出,但是一段時間以來,還是有一些紡織行業企業治污的步子一直“邁不開”、“走不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保經濟與保環境兩個問題上患得患失。
對于如何平衡經濟與環保,吳曉青認為,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一時的GDP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可取的。
“今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里增加了環境質量的考核指標。增加的指標有幾個特點:一是更加全面,新老指標共同組成了考核指標體系,對環境質量的指標考核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二是更加科學,新老指標和老百姓息息相關,切身利益更加貼近、更加結合;三是更加嚴格,增加的指標全部是約束性的指標。如果要完成指標考核要付出辛勤勞動和辛勤努力。”吳曉青說。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強化環境保護督察。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必須嚴格執行,對超排偷排者必須嚴厲打擊,對姑息縱容者必須嚴肅追究。
此外,《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深入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
由此可見,對待環保這一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相關部門是絕不會姑息遷就,而企業自身更不能心存僥幸,必須提高自身認識,看清發展方向,理清發展思路,尋找突圍途徑。
不難看出,在國家層面已經不可能繼續遷就忍讓“污染”這個短板,雖然這直接造成了一些落后產能的關停,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也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的機遇在哪兒?《綱要(草案)》提出,要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培育服務主體,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支持技術裝備和服務模式創新,完善政策機制,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壯大。擴大環保產品和服務供給,發展環保技術裝備。
環保產業,以及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這就是行業乃至企業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把握的新機遇。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