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光伏電價新政正在醞釀。在4月26日舉行的2016中國光伏領袖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表示,考慮研究逐步將直接制定分資源區標桿電價水平轉為制定價格形成規則,將現有差價補貼向定額補貼轉變,鼓勵項目參與市場競價,同時制定差異化補貼標準,并不斷下調直至最終取消。此外,研究促進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儲能發展的價格政策。
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5年底,累計裝機容量約4300萬千瓦,超過德國居于全球第一。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714萬千瓦,累計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31萬千瓦,同比增加52%。一季度光伏發電量118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8%。
這與包括補貼在內的國家扶持政策不無關系。據介紹,光伏發電產業初期階段主要是依據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單獨定價,之后隨著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從2011年起開始改為統一標桿電價政策,在2013年又實行分資源區標桿電價政策,光伏標桿電價高出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給予補貼。
“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項目補貼期限一般為20年,項目規模每年又在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基金收入遠跟不上補貼資金需求,補貼資金缺口越來越大。”侯守禮表示。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家最后一批發放補貼的項目在2013年8月底前并網,補貼缺口達400億元。
讓光伏投資者頭疼的還有限電問題愈演愈烈。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棄光率達到11%,其中甘肅棄光31%,新疆棄光26%。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棄光限電約19億千瓦時。其中,甘肅棄光率39%,新疆(含兵團)棄光率52%,寧夏棄光率20%。
“棄光與電力運行機制相關,受各種利益關系的影響,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的政策難以全面落實。”侯守禮稱,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電力價格改革,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發電類型,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扶持和鼓勵發展,另一方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也必將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價。目前差價補貼的光伏發電補貼機制,存在與電力市場化改革難以銜接的實際問題,因此考慮將其改變為上網標桿電價由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含脫硫、脫硝、除塵)或市場交易價格,與定額補貼兩部分組成。
據透露,國家發改委將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因素,初步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同時,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牽頭推進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機制,國家發改委將配合鼓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相應收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除了通過電力改革解決西部限電問題,還希望使分布式光伏能夠直接與用戶進行交易,在輸電價格方面給予其更優惠的條件,推進中東部光伏的發展。
在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江看來,分布式要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一方面需要整個社會綠色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就是從投資角度要讓用戶最終受益。這就需要圍繞降低度電成本,從技術、產品、工程、運營、融資形成閉環,提供最有性價比的智能解決方案。目前蘇美達已經在大型地面項目、農光互補和屋頂光伏項目有所發展,并已開始探索小型工商業光伏系統的推廣。近日其與鼎和財產保險、德國萊茵TüV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針對蘇美達能源旗下光伏電站資產,共同開展國內首例光伏電站發電量保險合作,為解決分布式光伏的融資問題提供了一條路徑。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