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视频,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欧美日韩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综合Aⅴ,欧美日韩综合第一页

chinalubricant(微信號) | 官方微博 | 網站首頁 | 幫助 |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潤滑相關行業 工程 正文
關注我們:

崛起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新高地

2024論壇
打印 RSS
字號:T|T
摘要:臨港經濟區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核心區,是港口工業一體化工業新城,規劃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背靠京津冀,面朝環渤海,直接經濟腹地涵蓋華北、西北十個省區,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也是中國臨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

臨港經濟區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核心區,是港口工業一體化工業新城,規劃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背靠京津冀,面朝環渤海,直接經濟腹地涵蓋華北、西北十個省區,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也是中國臨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

臨港經濟區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在天津臨港經濟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定位要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體系,以高端裝備制造項目為重點目標,積極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轉移項目,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臨港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級新興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的功能,推動臨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建設。近年來,臨港經濟區積極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綜合經濟實力取得迅速提升。“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千億元,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2015年,招商引資協議額超過10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港區吞吐量超過3000萬噸。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港經濟區積極借助港口工業一體化的區位優勢,在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的同時,加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要素,高端裝備產業不斷集聚,傳統裝備產業優化升級,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智能裝備產業初具規模,以港口物流、研發服務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釋放出巨大潛能。

臨港經濟區這艘高端裝備“航母”正風帆高揚,破浪前行。

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新高地

日前,泰富重工正集中精力在臨港經濟區建設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高地——泰富港機及海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該基地將誕生全球首個工業4.0廠房。實際上,這僅僅是臨港經濟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產業體系的一個縮影。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天津臨港經濟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這進一步明確了臨港裝備產業的發展定位和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為臨港經濟區有效整合、深度利用京津冀資本、技術、配套產業,厚植發展優勢,建設以海工裝備、智能裝備為主的高端裝備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和區域支持。”臨港經濟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臨港經濟區已聚集太重、中際裝備、博邁科、華能、天津電力機車等一大批高端裝備龍頭企業,并逐漸形成高端裝備全產業鏈。

臨港經濟區按照“1+1+1+N”產業發展模式,由單一引進項目向構建現代產業集群轉變,突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六大產業集群。其中,以中船重工、博邁科、海油工程、泰富重工等項目為龍頭,打造修造船及高端海工裝備產業集群,30余家高端海工裝備產業實現集聚發展、規模發展;以天大水下滑翔機、愛國者機器人、今相傳智能飲品機器人、智造寶3D打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集工業、農業、醫療、教育、娛樂領域,涵蓋地面、水下、空中等多空間為一體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天津電力機車、錢江重工等項目為龍頭,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以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基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海水淡化及成套設備產業集群;以華能、龍凈環保、勝科水處理等項目為龍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以天航華創、光啟等項目為龍頭,打造空天技術裝備產業集群。

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已成為推動臨港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臨港經濟區借助技術研發設計轉化、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綜合信息服務、員工教育培訓、科技金融服務四大保障平臺,加快拓展海洋經濟、智能制造、生產性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板塊,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臨港經濟區智能裝備產業已初具規模,完成智能裝備產業園一期建設,15家智能裝備項目落戶。同時,天津臨港中德“工業4.0”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已全面啟動,必將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融合發展,促進臨港制造業向打造工業4.0快步邁進。海工裝備企業實現集聚、集群發展,中際裝備、新港船舶、騰盛海工等30多家海工裝備企業加速壯大,海洋產業總產值迅猛增長,2015年臨港海洋經濟生產總值超過228億元;海洋高端產業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以臨港港務集團、安信物流為代表的物流產業規模逐漸壯大,以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為代表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以中德醫藥產業園為代表的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高端產業取得重大進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效明顯。以“海博會”為標志的區域產業品牌正在形成,泰富重工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設備交易平臺成功“上線”,與中科軟合作,建設臨港高端裝備數據中心。

“港口與工業一體化”演繹臨港魅力

作為臨港經濟區交通發展的基礎,如今岸線碼頭一派繁忙景象。“臨港經濟區目前已形成集港口、鐵路、公路于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特別是航道、碼頭、岸線已成為臨港的靈魂和生命線,同時也是臨港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在大沽口港區碼頭,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臨港經濟區大沽口港區早在2009年就成功接卸重達1338噸的大乙烯設備,為當時華北地區最重大件。2012年又成功接卸重達1800噸和1850噸的分離塔,創造了當時全國單件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紀錄。同時,土地、碼頭、鐵路、公路,加上高標準的水、電、氣、熱和其他基礎設施,眾多生產要素合理聚集,使臨港經濟區發展海洋經濟及依托港口大進大出的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多式聯運體系格局日漸成熟,碼頭、航道、鐵路等資源得以優化組合,臨港經濟區的“磁吸效應”正被不斷催化、放大。碼頭航道優勢明顯,臨港經濟區已建成萬噸級泊位30余個,實現入港物流無縫對接。目前,臨港經濟區下轄大沽口及高沙嶺兩個港區,規劃70公里港口岸線,60平方公里港池水域,其中大沽口港區已實現開港通航,大沽沙航道目前具備10萬噸級晝夜雙向通航能力,10萬噸級高沙嶺航道正在建設中。

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臨港經濟區建設鐵路與京哈、京滬鐵路干線相連,實現與全國鐵路網的聯通,年鐵路運輸能力超過1500萬噸。開通了12條國際航線,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航運業務往來。同時,臨港經濟區已建成道路135公里,周邊有海濱、京津塘、津晉高速等9條高速公路聯通全國,連接臨港與濱海新區核心區的濱海地鐵B1線也已正式開工。

此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目前臨港經濟區從簽約、建設到投產、達產,從項目準備、工商注冊到竣工驗收、產需對接,從產業政策、金融服務到技術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為入區企業提供便捷、完善、專業的“專家+管家式”服務。

勇立潮頭再揚帆

在“十二五”良好發展勢頭基礎上,“十三五”期間,臨港經濟區將緊緊圍繞“國家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功能定位,以創新為引領,形成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補充、海洋經濟為特色的產業體系,提升臨港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功能。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016年臨港經濟區將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六大產業集群,深入落實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積極落實“京津冀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搶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深化與自貿區戰略合作,帶動自貿延伸產業落戶臨港。繼續強化海洋經濟,大力引進港口機械、海洋工程裝備、海上石油平臺等海洋產業相關項目,加速智能裝備產業園項目集聚,同時定向實施“聚鏈、展鏈、補鏈”行動,形成技術領先、配套完備、鏈條完整的全產業集群。

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2016年,臨港經濟區將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臨港分園建設,落實自主創新示范區“6+4”科技支持政策。同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級版,做優、做強、做大科技小巨人企業,推進金融改革創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持續提升發展環境,打造宜居宜業臨港。2016年,臨港經濟區將繼續完善基礎配套,加大港區建設力度,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實現一批酒店、商場、大型餐飲中心、休閑娛樂項目入住,九年制義務學校主體結構完工、規劃建設大型醫療衛生機構。推進“美麗臨港”建設,深入實施“四清一綠”行動,新增綠地面積35萬平方米以上。

2020年,臨港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跨上千億元臺階,年均增長25.4%,工業總產值達到6500億元,港區吞吐能力達到1億噸。以海工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以上,建成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全面建成智能裝備產業園,不斷擴大產業規模;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創新發展,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5%。因地制宜落實“中國制造2025”,以海工裝備為主導、兼顧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設備等優勢行業,積極發展產業高端環節,推動裝備制造向高端化、集群化、服務化、智能化發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國家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形成產值超1800億元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力,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推動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推進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好風憑借力,奮飛正當時。今天的臨港經濟區,已吹響改革創新的沖鋒號,將積極搶抓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凝聚起強大的智慧與力量,建成國家高端裝備制造基地,譜寫開發開放新篇章。

 
 
 
 
中國潤滑油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潤滑油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