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業顧問上個月在新加坡舉行的 ICIS 基礎油和潤滑油會議上表示,生產世界上大多數的 API 第三類基礎油可能均產于亞洲,但亞洲在潤滑油配方方面仍然依賴第一類和第二類基礎油。供應基地計劃在未來幾年內繼續傾向于生產第二類基礎油。
Kline & Co.’ 的能源實踐總監 Milind Phadke 在 5 月 18 日的會議上表示,在全球范圍內,高性能基礎油的供應近年來已迅速增加,而第一類基礎油的生產繼續緊縮。
他說:“在過去五年中,第二類和第三類基礎油在整體供應中的份額已經從 30% 上升到 2015 年的將近 50%。” 第三類基礎油今年將占全球基礎油供應的 16%,但這一比例將遠遠超過該等級油品的需求。
全球市場也存在整體供應過剩的問題,但可以增加產量的許多項目仍然在建設階段,而該產量的四分之一將在亞太地區出現,因此會進一步加劇那里的第二類和第三類基礎油過剩問題。Phadke 指出,盡管如此,需求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應該會吸納一部分過剩油品。
相比之下,由于生產成本高和需求減少,眾多第一類基礎油工廠已經關閉,并會繼續保持停產狀態。據 Phadke 稱,這一趨勢尤其對亞洲造成了影響,因為它導致第一類基礎油大量短缺。該地區 2015 年的第一類基礎油產量略超過 500 萬噸,但需求接近 800 萬噸。
亞洲的第二類基礎油供應可持續較長時間,因為供給量略超過 600 萬噸,而需求量僅接近 500 萬噸。同樣,第三類基礎油的產量大大超過了該地區的需求,因為去年的供應量接近 230 萬噸,而需求只有 100 萬噸。
Phadke 表示,亞太地區正在失去其“全球第三類基礎油中心”的標簽,因為包括歐洲和中東地區在內的世界其他地方出現了新的供應。2004 年,亞洲占全球第三類基礎油產量的 74%,但 Kline 預測,其份額到 2025 年將下降到 44%。
另一方面,中東的第三類基礎油從 2004 年的零份額增長到了 2015 年的 22%,并且這一數字到 2025 年將達到 27%。
盡管全球基礎油需求近期有所放緩,但是未來 10 年內有幾個新工廠計劃陸續投產,其綜合年產量將達到 730 萬噸,其中第二類基礎油的年產量為 420 萬噸,第三類基礎油的年產量為 240 萬噸,環烷基基礎油的年產量為 70 萬噸。
亞洲的大多數第二類新增油品將出現在中國,該國對于更高性能油品的需求正在增長,但由于成本問題和技術缺陷,該國對第三類基礎油的需求不太普遍。該地區的第二類基礎油生產過量促使潤滑油調和商采用第二類基礎油替代第一類基礎油,特別是在工業應用方面,此外,一些基礎油生產商都在尋求加工油和非潤滑油應用。Phadke 表示,來自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CNOOC) 的中國第二類基礎油新增供應工廠似乎已經準備好馬上投產,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第二類替代品替代第一類基礎油。
他補充說:“中國是大型的重型機油和小型客車機油市場,該國正在從高粘度等級油品迅速轉向低粘度等級油品,同時更加注重減少排放和燃油經濟性。”
盡管中國存在一般基礎油需求減緩的問題,但是印度、印尼、越南、泰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其他亞洲國家已經出現了健康的需求增長,而且這些國家都是第二類基礎油的大型潛在市場。“Phadke 強調說,需求出現新增長的國家/地區已經出現,而傳統的國家/地區將退居二線。
由于滿足 BS VI 排放標準(相當于 Euro VI)的時間表加快以及越來越注重燃油經濟性,因此大量的第二類基礎油供應將銷往印度。
在這些發展中經濟體中,第一類基礎油仍然有很高的需求,因為工業、船舶、汽車和摩托車市場中有許多配方都青睞于使用第一類油品。亞洲第一類基礎油的短缺導致從歐洲大量進口。
當被問及第一類基礎油新增產量工廠是否會投產,以應對不斷增長的第一類基礎油需求時,Phadke 說:“我對是否會建立新的第一類基礎油工廠持懷疑態度,因此最終用戶將不得不轉而使用新產品,但是也許我的懷疑是錯的。””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