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石油潤滑油國際公司于 4 月在悉尼開設了辦事處,并公開了其尋找分銷商、在澳大利亞健康繁榮的經濟中發展業務的戰略。
這不是唯一一家尋求利用澳大利亞市場的結構轉變、并在亞洲地區獲得更高利潤的最好機遇之一下擴張的亞洲潤滑油供應商。
照片:ILD
由國際潤滑油經銷商交付給客戶的已經裝載的中國石化潤滑油
澳大利亞潤滑油市場是世界排名前 20 的潤滑油市場,其特征在于對用于現代設備的高質量潤滑油的需求。
“這無疑是分銷商的曙光”,Tim Seeber 說道,他是西澳大利亞潤滑油分銷商 ILD 的合伙人,該公司于七年前開始分銷中國國營企業中國石化的潤滑油和潤滑脂。“憑借澳大利亞的基礎油生產,本地生產商比較強勢。如今,隨著煉油廠的關閉,進口商的優勢大于本地生產商。”
不僅如此,2014 年 Caltex 關閉了悉尼 Kurnell 的基礎油生產工廠,2012 年殼牌關閉了悉尼 Rosehill 的煉油廠,兩家公司都將其工廠轉變為存儲大部分是來自亞洲的進口燃油,這樣材料、包裝和勞力成本更低。從新加坡到澳大利亞港口的船舶運輸成本是本地港口之間道路運輸的一小部分。
Seeber 談及 ILD 于 2009 年與中國石化簽訂合同以來市場的變化時,說道:“這七年來最大的變化是目睹了進口商強大的競爭力”。
印度尼西亞的 PT Pertamina 和新加坡的 Performance Oil 是在澳大利亞活躍的其他亞洲潤滑油供應商之列。
馬石油潤滑油國際公司經理 Giuseppe D’Arrigo 闡述在澳大利亞發展的動機時,說道:“在過去的 20 年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經濟展現了強大的應變能力,并且預計在未來也能穩健發展。”
最新政府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經濟實現了自從 2012 年的最快增長。關鍵指標國民生產總值截至 3 月 31 日的年增長率為 3.1%。澳大利亞已經經歷了將近 25 年的經濟衰退,這是全球經濟發達地區持續時間第二長的經濟衰退期。澳大利亞政府在其 5 月預算中預測了更為強勁的增長勢頭: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年增長可達 3.25%。
Pertamina 在 2009 年投放產品時發現的其他優勢:““澳大利亞市場對 Pertamina 來說很有吸引力,距離很近相當于鄰國,并且每年有著 550,000 千升的需求。””
市場調查公司 IBISWorld 預估到去年 6 月 30 日澳大利亞潤滑油和潤滑脂的每年銷售量約為 17 億澳大利亞元 并且顯示了這一市場為國際性品牌主導,如 Caltex、BP、Valvoline、Viva 和 Fuchs。
“我們想在澳大利亞滿是國際化大公司的市場中另辟蹊徑”,來自 ILD 的 Seeber 說道,并補充道中國石化的潤滑油年銷售額已經增長超過 2,000 萬美元。
“我和我的合作伙伴 [Mark Berkovic] 都來自于 BP Castrol。” “我們成立了 ILD,憑借與中國石化的分銷合作占領企業對企業的領域,與礦業、運輸業和發電業最大的潤滑油用戶合作,并且我們的報價建立在高價格效益之上”,Seeber 說道。
Seeber 說道,他的公司策略與更傾向于汽車行業的傳統入市公司不同。澳大利亞礦業經過過去 10 年的發展進入了重要發展階段,擁有前所未有的產量。實際上,礦業已經成為去年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驚人的 3.1% 的 GDP 年增長率中有 0.9% 來自礦業。
CommSec 經濟學家 Craig James 在最新的 GDP 數據報告中說道:“這一情形是應該發生的,礦業建設給我們提供了額外的生產能力,現在這種額外的生產能力起到了作用。” 他還提到汽車銷售量也創歷史新高。
這對馬石油是個好機會,因為該公司以被稱為“大膽”推進市場份額的汽車行業為目標。馬石油在 2002 年開始通過 CNH International 的第三方許可在澳大利亞銷售,CNH International 為 New Holland、Case、Iveco 和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的重型設備制造商。馬石油與 CNH 合作開發和生產了其 AmbrA 和 AkcelA 產品,用于建筑和農業設備,分銷至全世界。
“鑒于我們未來的計劃是向小型客車機油和商用車輛潤滑油市場引入旗艦性潤滑油產品,我們正在積極尋找可以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分銷馬石油潤滑油產品系列的合適合作伙伴”,d’Arrigo 說道。他還表示小型客車的機油市場將繼續主導澳大利亞市場。D’Arrigo 說,馬石油也會進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礦業和工業,力求在未來五年里實現收益增長超過 30%。他說公司的目標是到 2021 年占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的 4%。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