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業內認為傳聞反映了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執行層面還沒有十分明確的思路,國家希望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探索,形成中國鋼鐵行業國企改革的樣本。
“從政策角度來看,這種整合的趨勢可能是有的,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未必是一個利好。”8月2日,中國聯合鋼鐵網首席分析師胡艷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表示。她說的是前一天有媒體報道中國可能效仿成立南、北車集團的方式,成立中國南方和北方鋼鐵集團。
根據彭博社援引的消息稱,南方鋼鐵集團將由目前正在重組的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組成。同時,還計劃合并首鋼集團與河鋼集團,創建北方鋼鐵集團。而寶鋼、武鋼的鋼鐵資產將被注入寶鋼實體內,成為南方鋼鐵集團旗下的南方鋼鐵股份公司,兩家公司的非鋼鐵資產則將注入武鋼實體內,成為南方鋼鐵集團旗下南方鋼鐵實業公司。
對此,上述涉及的4家鋼鐵企業均表示不知情,而多位行業內人士也表示暫未聽說,彭博社也在上述稿件中表示,該計劃尚未最終確定, 可能存在變數。
但在當前國企改革和鋼鐵去產能的背景下,“不排除國家層面會有這種考慮,但通過兼并重組的手段去產能,對當下的鋼鐵行業來說,效果可能并不算明顯。”胡艷平表示,目前中國鋼鐵行業中,國企比例占比較高,國家能推進的兼并重組也主要集中在國企層面,但需要淘汰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小規模的私營企業,部分通過國家行政力量無法實施,也就是說,若希望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達到真正去產能的目的,實施的難度有點大。
首鋼河鋼合并難度大
寶鋼和武鋼的重組已成定局,目前,雙方進一步的重組方案還在具體規劃中,消息還未對外發布。而首鋼和河鋼合并的消息也并非首次在業內流傳。
“在上一輪國企改革過程中,河北鋼鐵產業重組過程中,河鋼就曾嘗試要合并首鋼。”另一位鋼鐵行業人士說,但兩者之間整合的難度太大,此事最終無疾而終。
首鋼和河鋼的合并難度主要集中在所涉及到利益方的利益訴求可能并不一致。我的鋼鐵網分析師徐向春表示,寶鋼和武鋼均為央企,處于統一體系內,很多問題容易解決,但河鋼隸屬于河北省政府,首鋼隸屬于北京市政府,兩地政府間的關系需要更高級別的行政手段去調節,此外,首鋼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較高,而河鋼的體量和規模則比首鋼規模更大,兩者之間如何進行合并吸收、如何在管理上平衡,也是兼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中建材大宗網高級分析師張琳也表示贊同。張琳認為在鋼企的兼并重組過程中,主要涉及包括政府和企業主體的利益分割和內部管理上的分配,“當家人不同,對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用途不同,重組的難度就十分大。”
但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南北鋼鐵集團成立的可能性也并非沒有。“未來需要看政策和政府層面如何推進。”上述行業人士則如此表示。
行業未必利好
2015年世界前25大鋼廠粗鋼產量和排名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河鋼位列行業第一,產量達到4780萬噸,寶鋼集團位列第二,產量為3490萬噸,首鋼產量則達2860萬噸,位列第五名,武鋼產量為2580萬噸,位列第六名。
如果傳說中的南北鋼鐵集團成立,新成立的北方鋼鐵集團產量將達到7640萬噸,即將成立的南方鋼鐵集團產量將達到6070萬噸,兩者在世界的排名將分別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兩者合并后,鋼鐵行業的集中度提升毋庸置疑。“2015年,中國排名前五位的產業集中度為22%左右,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粗鋼產量總計達到2.75億噸,產業集中度為34.2%。”徐向春表示,如果兩大鋼鐵集團成立,上述兩組數據將分別提升為27%左右和接近40%,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這可減少鋼企間的同質化競爭,避免了同行業企業在設備和技術方面的重復投入。
對此,張琳也表示,產業集中度提高后,可以改變當前一家鋼企一個報價的競爭機制,形成統一的定價機制,甚至市場可能恢復到某種產品看某一家鋼企的報價來確定價格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還可避免同業內耗。”張琳說,中國企業對外走出去的過程中,鋼材產品價格極低,國內同行間的低價競爭十分激烈,也在國外惹來反傾銷的可能,但如果形成統一的定價機制后,國內同行競爭減少,利于中國鋼企走出去。不過,集中度提升后的弊端則是單一企業在市場的話語權增加后,鋼材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
部分產品的集中度也會提高。胡艷平認為板材產品的集中度會率先提高,“當前中國大型鋼企主要生產板材產品,而中小鋼企的生產則主要是建筑鋼材等其他產品。”胡艷平解釋,而上述四家企業目前的優勢產品均為板材,企業在單品上的話語權增加后,鋼企可做到以銷定產,并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產能和生產節奏,利于當下的鋼企“脫困”。
去產能難有效
“無論難度有多大,從國家層面來說,兼并重組是我國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一種方式。”上述行業人士則表示,目前,在中國大部分的過剩產能行業,均被要求通過兼并重組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我國相關產業。
但這種措施在鋼鐵行業實施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胡艷平認為,當下中國針對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執行層面還沒有十分明確的思路,無論是寶鋼和武鋼的重組,還是如今傳言成立兩大鋼鐵集團,均是國家在鋼鐵領域的改革實操層面進行試點,國家希望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探索,形成中國鋼鐵行業國企改革的樣本,待試點成功后再予以推廣。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據初步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僅為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
事實上,在此前的改革中,中國已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進行過一輪重組,胡艷平說:“從實際表現來看,除了河鋼整合省內幾家鋼鐵企業相對成功外,其他跨區域的重組基本都沒有成功。”
作為央企,在響應國家去產能的政策過程中,其一般執行相對到位,反之去產能推進較慢的主要是占比達到一半的民營企業和一些僵尸企業,這部分企業的情況,通過行政力量去解決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鋼鐵行業的僵尸企業占比達到51.4%,在所有被調研行業中占比最高。
“依靠兼并重組進行大規模的產能轉移的可能性并不大。”徐向春也認為,最近十幾年里,大型鋼鐵企業大部分進行了技術升級改造,企業所上設備及產品還十分先進,這些企業并不屬于落后產能,通過兼并重組后,將這樣的產能進行直接關停并不現實,且大規模關停產能涉及到設備、產地的整理、人員的安置等,難度很大。
另一思路是繼續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的中小鋼企。鋼鐵屬于重資產的行業,胡艷平認為,無論是大規模關停產能還是兼并重組中小企業都需要強大的資金實力,但當下的鋼鐵行業尚未徹底回暖,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也比較有限,短期來看,難達到進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