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7:30,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隨后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將進入天宮二號進行多項高難度空間實驗。神舟十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綜合科技實力的體現,同時也將助力我國航天事業邁出歷史性一步。
載人飛行時間打破中國紀錄
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中,航天員將完成長達30天的在軌駐留,這個時間長度對于技術和人員來說,都是大挑戰。在此之前,我國航天員在軌時長紀錄是由神舟十號任務創造的,共計15天。而神舟十一號,將把駐留紀錄增加整整一倍,這也將是我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師透露:航天員在軌駐留問題一直是國際性普遍難題,需要精密的儀器和配套設施,來保障航天器的長期穩定運行。正是這種很普通的物件——潤滑油,保證了航天器的密封性和長期運行的穩定性。
記者第一時間來到長城潤滑油空間潤滑技術開發中心,有幸采訪到技術總監張春輝博士。“長城潤滑油提供的航天潤滑用油,應用于神舟十一號的控制系統、探測系統、對接系統等各個方面 ,除了為神舟十一號的核心部件提供潤滑保障外,還用于各部位的密封、各類電子元器件的檢漏。我國的航天綜合實力已經處在了世界前列,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突破,去探索更多太空未知領域”張春輝博士如是說。
長城潤滑油打破技術壁壘,再次助力“太空之吻”
隨著神舟十一號的升空,天宮二號已經準備好迎接首次“太空之吻”。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此前的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軌道高度展開,此次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和飛船返回,都是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高度開展,交會對接高度將提升50公里,對于航天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記者專門采訪到了攻克交會對接技術難題的專家——長城潤滑油空間潤滑技術開發中心王軍主任,據王主任介紹:整個對接過程必須保證對接平穩,否則劇烈的搖晃將影響在軌飛行器的姿態,這就對航天器導航系統的精準性、宇航員專業素質以及潤滑技術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長城潤滑油作為中國航天唯一指定潤滑用油,從天宮一號到天宮二號,潤滑油技術難關的突破進入深水區。長城潤滑油在此前的基礎上,延用了自主研發的技術優勢,使用國際領先的分子蒸餾技術,對基礎油進行精細的分離。此外,導航系統最核心的陀螺儀及慣性控制系統,均采用了長城潤滑油的精密陀螺儀表油。超高的穩定性和精準度,能夠確保航天器飛行穩定性和導航精準性,為平穩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50年代末期開始,長城潤滑油就踏上了中國航天潤滑劑研制的探索之路。通過自主研發,成功地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航天潤滑技術的封鎖,開發了7大類50多種航天潤滑類產品,解決了極大溫差、超高真空、強烈輻射等復雜太空環境下的潤滑難題。
“藝術雕刻師”再創巔峰之作
眾所周知,航天用油的標準是極其苛刻的。那么,長城潤滑油的油品研發工程師們是怎樣突破層層難關的?
在長城潤滑油內部,航天用油的研發人員們被親切的稱為“藝術雕刻師”。針對每一次航天發射,設計與其相匹配的“潤滑藝術品”。他們在不破壞分子穩定的前提下,分離質量低、不穩定的內部分子,加入耐高溫、耐腐蝕等高質量的分子,通過重組油品內部分子結構,將航天油品的性能最大化。
踏實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潤滑油藝術雕刻師”的不懈追求。他們打破了思維的束縛,用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潤滑藝術品”。用勤勞的雙手、誠懇的態度、不變的內心詮釋了航天事業的“匠心精神”。
從兩彈一星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載人航天工程到探月工程,作為中國航天事業長期的合作伙伴,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與中國航天事業攜手走過了一個甲子,60周年相濡以沫,長城潤滑油還將一如既往,助力航天事業發展。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