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球油氣市場傳遞“中國聲音”
11月26日上午,在浦東陸家嘴,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正式上線運行。
在當前“生產西移、消費東移”的國際能源新格局下,這個誕生于東海之濱的石油天然氣國家級平臺不僅將把中國這一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油氣市場化改革推向縱深,更將在中國與全球能源貿易體系之間架起橋梁,向世界油氣市場傳遞出強勁的“中國聲音”,可謂生逢其時。
“中國聲音”引全行業共鳴
過去十多年來,上海乃至全國其他地方都曾開設過各類油氣要素市場或石油交易所,但從未有一家能像交易中心這樣吸引國內外關注。在業內看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宜林、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楊華這三位石油巨頭“一把手”集體到場,正是交易中心歷史地位與瑰麗前景的最佳注腳。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董事長當天不僅積極評價了交易中心在推動油氣市場化改革和提升國際能源影響力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更表態:作為交易中心的重要股東單位,將全力支持和推動交易中心的建設。
當前,國際能源市場正處于新時代的變革中。蘇伊士中國區全球能源管理副總裁古德偉認為,國際能源貿易市場正從地理上連接起輸氣管、儲氣站的實體中心建設,轉向囊括了管網體系、交易節點的虛擬中心搭建。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透明開放的交易平臺及配套完善的市場機制至關重要。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絕對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需要的交易中心,能為市場提供更多的天然氣、更多的LNG、更多的流動性、更優的價格和更多的透明性。”哈納斯集團LNG事業部CEO米歇爾?馬克對上證報記者如是說。
這種更優的價格和更多的透明性事實上正反映了交易中心在發現真實價格、促進資源流通方面的巨大作用。此前,伴隨亞洲需求的崛起,中國已有超過60%的原油需要從國外進口,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也超過30%。作為全球的油氣消費大國,中國卻因缺少定價能力而不得不持續支付著油氣市場的“亞洲溢價”。
在上述背景下推出的交易中心就此被市場寄予厚望。試運行一年多來,交易中心已初步發揮了其發現價格、開放市場的作用。
數據顯示,2015年交易中心共完成天然氣交易量133.43億方(雙邊),預計今年天然氣單邊交易量突破150億方,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8%左右。目前,交易中心已累計發展會員近300家,既匯聚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資源供應方,也集中了申能集團、北京燃氣等國內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和省市管網公司在平臺參與交易、采購。
市場化交易促油氣改革疾進
結合競爭性環節天然氣價格的放開,引導放開價格的天然氣進入市場交易,助力中國油氣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這是當前擺在交易中心面前的重要課題。
上證報記者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這一國家級平臺已對地方油氣市場化改革帶來了正向輻射作用。四川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四川省發改委緊緊圍繞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主線,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步伐。其中,交易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相當一部分四川燃氣企業都選擇在交易中心購買天然氣。
“過去天然氣交易沒有公開市場,政府定價主要參考歷史數據,難免有滯后,但現在雙方通過平臺進行撮合成交,能夠及時反映市場當前乃至未來的價格趨勢。”中國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總會計師張增軒對上證報記者說。
在他看來,市場化的交易將促進產業鏈再平衡,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真實需求來制定上游生產計劃。而公開定價對將來民營資本進入產業、社會資本參與管道資源開發等也都有重要作用。
除了國內企業,交易中心正吸引著更多海外的參與者。在米歇爾?馬克看來,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能夠幫助中國實現改革的目標,建成像美國亨利中心、荷蘭鹿特丹、新加坡一樣的天然氣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
對此,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付少華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交易中心根據“先氣后油,先現貨后中遠期,先國內后國際”的發展規劃,目前已組織專門班子和專家顧問團隊,啟動天然氣、成品油等品種的期貨交易研究,爭取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早日推出相關品種的中遠期現貨和期貨交易。
“交易中心對能源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力配合推進了我國天然氣價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上證報記者:“通過雙方供需決定天然氣價格,能顯著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起步之初的市場交易量比較小,但長期來看,隨著市場交易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會對全球石油天然氣市場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