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維持低位運行,再加上國內油氣消費增速放緩,引發連鎖反應:2016年,我國原油產量首次出現大幅度減產,三桶油在油氣勘探開發上的投入也開始下降。
這種趨勢,引發業內專家的警戒。在昨天舉行的《2016中國能源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克雨說:“近幾年,隨著國際石油價格斷崖式的暴跌,和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中國油氣消費增速明顯放緩,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016年,油氣市場不僅延續了上述態勢,供應側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原油首次出現大幅度減產,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這在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受低油價影響,2016年前三季度三大石油公司上游板塊全面虧損。”
上游勘探開發投入下降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份單月,規模以上工業原油產量同比下降9.8%,而前三季度原油產量同比下降超過6%。
低油價引發的連鎖反應,還包括“三桶油”上游勘探開發投入下降。劉克雨說:“由于石油資源中,高豐度資源大部分已經動用了,新發現的大多是低豐度,以及非常規資源。在低油價條件下,真正能轉化為可采儲量,加以動用的比例更小。另外,受低油價影響,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大幅收縮了石油勘探開發投入。2015年,已經從2013年高峰時期的4200億元,降到了2800億元。2016年,計劃的2500億元,但是計劃完成情況,除了中海油以外,中石油和中石化1到9月份完成了30%不到,長此以往,勘探開發投入減少,產量必然下降。”
國內原油減產的同時,伴隨的是原油和成品油的“大出大進”。數據顯示,前10個月,石油進口同比上漲13.57%;而成品油出口量同比暴漲37.4%,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量。劉克雨對此表示不無擔憂:“原油進口量大幅增長,同時,生產出來的成品油在國內消費遇阻,又要大幅出口,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不是合適?”
能源期貨市場定價功能薄弱
作為石油進口大國,我國石油行業一直努力增加石油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但《2016中國能源報告》針對國內石油期貨市場的研究表明,我國能源期貨市場定價功能仍然極為薄弱。報告作者、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葆君說:“期貨市場的定價功能極為薄弱,也難以為能源企業提供有效的風險規避手段。與此同時,中國的石油期貨體系尚不健全,遠不能滿足市場主體的套期保值的需求。結算制度、準入制度、合約設計這些方面也不盡完善。導致交易的流動性非常低,市場參與度也很低。”
因此,《2016中國能源報告》建議健全能源期貨市場的監管模式,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符合條件的能源企業進入期貨市場。
10月末中國原油庫存環比下降1.89%
石油價格系統28日發布的中國石油庫存數據顯示,10月末中國原油庫存(不含儲備庫存)環比下降1.89%,汽柴煤庫存環比下降1.88%。其中,汽油庫存環比微增,柴油、煤油庫存環比均下降。
原油方面,10月份中國原油凈進口量環比大幅下滑12.66%,而國內原油產量環比微增;消耗方面,原油加工量創紀錄高位,環比增幅較大。綜合來看,10月監測范圍內原油商業庫存環比下降。
汽柴煤方面,從供應情況來看,10月汽柴煤產量環比增加;當月汽油凈出口量環比略有增加,柴油凈出口量環比有所下滑,但依然處于較高水平。從需求情況來看,國慶假日結束后,天氣轉涼,且居民出行減少,汽油終端需求有所回落。柴油方面,10月,“秋收、秋耕、秋種”仍在持續,工礦、基建等整體開工率維持高位,柴油資源消耗速度較快;此外,因國五油品質量升級工作的進行,局部地區柴油資源偏緊,推動庫存降低。綜合來看,監測范圍內汽油庫存環比增加,柴油庫存環比下降。
中國石油庫存數據是新華社石油價格系統自主研發的石油系列數據產品之一,是利用新華社遍布國內的信息采集網絡進行采集,結合對相關專家的調查,綜合考慮價格、季節、定價機制等因素后,由石油專家顧問團隊評估的結果。中國石油庫存數據每月中下旬通過新華社石油價格系統對外發布。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