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車的自主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機油、機濾和空濾,這三樣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汽車的使用壽命。本田是典型的日系特征,對用油不挑剔,沒有德系車那樣嚴苛的規格參數要求(對粘度和高溫抗剪切值),而且基本上礦物油、半合成和全合成油通吃,所以合適的機油很多。因為本田的機頭很精密,活塞環和缸壁間隙很小,而且活塞裙大多有鍍鉬可降低摩擦系數設計,引擎運行溫度也不像歐系車那么高,機油HTHS(高溫抗剪切值)達到2.6以上,粘度稍低的30甚至20機油完全夠用(現在本田4s的原廠0w20機油就是出光生產的半合成油),可以這都是說得益于自身的高精度設計。但本田對于機油清潔性的要求很高,本田的精密引擎設計對高溫沉積物和活塞環沉積物控制有較高的要求,我們應該選擇對高溫沉積物控制較為出色的機油,在認證方面,除了滿足美國石油協會的API SM/SN以外,盡量選擇通過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 A5/B5認證和本田自己的HTO-06認證,這兩個認證都很符合本田引擎的工作特性,即低粘度,本田HTO-06雖是個渦輪應用認證,但同時對高溫沉積物控制的標準也很高。
以上介紹的本田引擎工作的特性,決定了本田不太適合過長的換油里程,所以建議選用全合成油的在1萬公里以內更換,選用礦物油的在5000至6000公里以內更換比較合適。
接下來談談適合本田的機油指標。先簡單說一下機油的基礎油,一類和二類基礎油就是我們常見的礦物油,比如黃殼。三類和三類+在美國被認定為全合成油,但歐洲和日本并不認可三類屬于全合成,只被看作為“合成油”,比如灰殼、美版嘉實多EDGE、美版鵬斯白金。四類是聚a-烯烴(PAO),具有低溫流動性好和高溫油膜強韌的特點,最知名的代表就是美孚1號系列,是以PAO基礎油著稱的全合成機油。五類油是酯類POE,酯類是極性很強的全合成機油,很多賽道油都是酯類的,比如MOUTL摩特。
那么本田究竟適合哪一類基礎油調和的機油呢?我的看法是,最好性價比之選還是三類的。首先,本田機頭由于自身的設計不太適合過長的換油里程,有說法稱本田說明書規定,針對礦物油來說5000公里就要換油,如果使用四類或五類的全合成油,可以達到15000公里以上再換油。我只能說這個說法部分正確,四類和五類的全合成的油壽命的確是可以達到15000公里以上,但你只要對比一下本田和大眾的原廠機濾就會發現,大眾的機濾體積比本田大了將近一倍,這意味著大眾機頭就是為15000公里以上的換油周期設計的,而本田從飛度到奧德賽CRV的機濾都是一樣大小,換油里程都不能超過1萬公里,否則機濾就會因為容污量達到極限而先扛不住。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廠商僅僅是為了多賺保養費嗎?并不完全如此,這是因為本田機頭設計精密,間隙很小,對沉積物比較敏感,不是歐系機頭的設計思路,也不能等同歐系那樣超長換油周期,因此用成本較高且換油周期長的四五類全合成機油有點不劃算。高質量的三類合成油也很不錯,尤其像殼牌的灰殼、鵬斯(殼牌旗下的品牌),都使用高科技的三類加氫基礎油工藝、GTL天然氣液化合成工藝,包括現在SN版的銀美孚,也是使用以三類為主的基礎油。
我現在的07 CRV 2.4是K24Z系機頭,使用三類為主的合成油駕駛感受就非常出色,比如銀美孚5w30和鵬斯白金PP 5w30,都有A5/B5和本田HTO-06認證,沉積物控制有保障,尤其是鵬斯白金PP 5w30,感受很安靜,油門響應靈敏,使用周期中的衰減比SM的銀美孚還慢(新版SN版的銀美孚還沒用過),如果追求較長的換油周期可以用美孚EP和嘉實多EDGE(鈦嘉),EP是以四類PAO為主的高級全合成油,也有A5/B5和本田HTO-06認證,但EP5w30在我的K24機頭上的反應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噪音偏大,油門反應也不太靈敏。
還有一些同學盲目去追求像金美孚0w40和嘉實多0w40這一類的高級全合成油,它們的確是更高級的機油,但只要看看它們的認證就知道了,它們是給德系和法系這些歐洲車設計的,從粘度、高溫抗剪切值、認證的角度都不適合日系的本田,這應了一句老話: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銀美孚沒有金美孚高級,但是更適合日系,更適合本田的機頭。
基礎油之外就是關于機油添加劑的配方。機油的添加劑簡單說來由抗磨劑、抗氧化劑、清潔分散劑等成分組成,不同品牌的機油在添加劑的特點上各有千秋。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機油的一個TBN(總堿值)數值,因為總堿值決定了機油抗氧化、抗酸性的能力。中國的燃油硫份很高,路況堵塞很嚴重,大量的怠速空轉會使一部分高硫的汽油通過燃油稀釋和燃燒沉積物以酸性物質的形式進入機油,加上機油中的ZDDP抗磨劑也是酸性的硫化物,這些酸性的副產品都需要以鈣鹽為基礎的清潔分散劑和足夠的總堿值來進行中和,否則機油就會提前氧化變質。所以一般來說,越是長效的機油其TBN總堿值的含量越高,而綜合我國目前的燃油和路況,機油的總堿值不能低于8,好在目前主流品牌的合成機油像美孚(歐版ESP系列除外)、殼牌、嘉實多對于這個數值基本都能做到,而一些長效型機油的TBN數值很多都在10-12左右。
再來說說本田推薦的機油粘度問題。北美和日本的本田推薦5w20或0w20,澳洲和歐洲本田則推薦5w30,中國本田以前推薦5w30、5w40,現在又推薦新車可用0w20,這讓大家在自己選擇機油的粘度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在我看來,本田在不同地區推薦的機油粘度是根據各地不同的條件差異來決定的。比如在北美,美國的政策法令非常看重汽車的節能環保,聯邦政府設有一個CAFE節能標準協會,對汽車制造商的節能性有很高的要求,對于不能達到節能要求的制造商會有懲罰性措施。而且美國大城市的交通堵塞情況也普遍比歐洲嚴重一些,因此5w20、0w20的機油非常適合停停走走的路況,粘度低的機油能節約燃油,散熱性能和低溫流動性好,比粘度高的機油達到正常工作溫度的耗時更短,更適合城市短途駕駛。但在歐洲就是另一回事,先不說歐洲的路況,就說歐洲車型機頭的設計都是高溫引擎,需要機油具有更高的粘度和HTHS高溫抗剪切值,30、40的機油在歐洲才是主流。所以基于20的機油在歐洲是非主流的現況,本田也不愿將20機油作為推薦。而且歐洲路況是以高速為主,推薦30是更主流更穩妥的選擇。至于中國,在各種標準上都是傾向采用歐洲的,機油也不例外。市面上出售的機油大部分都是滿足歐規的,像市場銷量大的黃、藍、灰殼,磁護,極護,金美孚都是40粘度為主的,在中國推薦20粘度的機油也肯定不太討好。到目前為止,行貨市場也幾乎沒有20的機油,但本田4s店有開始使用0w20的機油,這至少說明在引擎規格上國產本田與北美的本田并無差異。當然我國的路況和空氣燃油品質也存在一些問題,使用0w20機油的車型其說明書上一般都會加一句:如果負載較高或長期高速應提高機油粘度標號。的確如此,高負載和長期高速都不是20機油的優勢所在,含硫量高的燃油引起的“燃油稀釋”對保持機油的粘度穩定性也是很不利的,然而,美國本田雖然推薦大多數車型使用0w20,但對自己的高性能車型例如S2000,依然推薦5w30,道理也是一樣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5w30或0w30在中國是相對穩妥的選擇,但因為中國太大了,還是要看具體駕駛環境而定。比如在南方的同學(氣溫長年0°以上)以及經常滿載、長途高速行駛多的還是選擇5w30或0w30比較合適,北方的同學和長期在市區短途、偶爾高速行駛的同學可以考慮美孚AFE 0w20、0w30或EP 5w20來獲得更好的低溫流動性、冷啟動保護,在頻繁啟停的城市駕駛中獲得更好的節能和散熱效果。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