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強度差異是由于經濟結構、氣候和地理等基本因素的差異造成的。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經濟體往往比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使用更多的能源;具有更大溫度變化的國家和地區傾向于使用更多的能量,城市地區之間的距離及其內部的基礎設施可以影響用于移動貨物和乘客的能量。
許多因素影響經濟體的總體能源強度,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的一般生活標準和天氣條件的要求。對于特別寒冷或炎熱的氣候,在家庭和工作場所加熱或冷卻中需要更大的能量消耗是很平常的,具有高級生活水平的國家更有可能更廣泛地普及這些消費品,從而在能源強度方面受到影響,而生活水平較低的國家這方面的能源消耗相對較少。由于自然災害、戰爭、大規模停電及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也可能會造成能源中斷從而影響能源強度。
歷史上,非經合組織國家的能源強度水平高于經合組織國家的水平。在許多非經合組織國家,經濟體已經工業化,并依賴更多的能源密集型使用形式。相比之下,許多經合組織國家已經從依靠能源密集型制造產業轉向使用更少的能源密集型服務型的經濟活動。
世界不同地區的能源效率政策也不同,建筑、車輛和工業過程的相對效率受到當地法規、激勵措施和市場競爭的嚴重影響。例如,根據國際清潔運輸理事會的調查,燃料經濟性標準的應用在世界汽車市場占比大約為80%,而其他地方雖然受到監管市場的潛在影響,但缺乏當地的效率標準。建筑能效政策也可能在不同國家有著顯著差異,發達國家通常對能源使用和能源效率有更加嚴格的規定。
能源生產率或每消耗一單位能源的經濟產出量與能源強度成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個區域內,幾個因素有助于提高能源生產率:生產和消費的結構變化(從制造業到服務業)、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外包能源密集型產業。 例如愛爾蘭,在1971年至2009年之間實現了能源強度減少64%,并且在四十年中保持一個相當低的能源強度。作為節能國家的“表率”,愛爾蘭在2009年每千美元GDP中使用0.10噸石油當量。經合組織對愛爾蘭環境績效的回顧表明,該國能源強度的下降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電效率、經濟增長高于能源消費增長。其實每個國家降低能源強度都可以有別具一格的方式,學習借鑒不可或缺,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更應該值得把握和思考。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