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具體對策嗎?
按照國務院會議的要求,有如下三點值得關注。
一方面在于支持鋼城煤城打造“雙創”平臺,加快培育新動能,強化就業困難職工托底幫扶。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后,“雙創”不僅關涉到青年就業、創業問題,對耗能巨大的傳統行業、尤其是能源行業的創新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創新與新動能發展,也會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和經濟增長點,為經濟困難的職工提供更多就業和致富的可能。
第二點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的會議提出,要及時撥付和用好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與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再就是加強債務處置指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
2016年2月,在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行動開始后,根據人社部估算,兩個行業在化解產能過程中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統130萬人和鋼鐵系統50萬人。
同月,人社部便發布了《做好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安置的意見》。
分流的職工去哪里呢?根據要求,其安置渠道大致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企業內部安置。第二方面,促進轉崗就業創業。第三方面,內部退養。也就是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職工本人自愿,企業同意,可以實行內部退養。第四方面,公益崗位托底。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政府將開辟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
尤其在再就業這個問題上,有了很明確的建議,根據不同群體的情況,針對性意見如下:
啟動實施再就業幫扶行動,普遍開展轉崗培訓或技能提升培訓,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增強失業人員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國家免費提供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等服務。
允許內部退養,即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再就業有困難的職工,職工本人自愿,企業同意,可實行內部退養,由企業發放生活費,并繳納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費,達到退休年齡時正式辦理退休手續。
公益性崗位兜底,是對就業困難人員建檔立卡,提供“一對一”就業援助。對確實難以市場就業的大齡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通過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
2016年6月,人社部再次“出招”,提出要啟動實施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從2016年至2020年,力爭使有培訓愿望和需求的企業失業人員、轉崗職工都能接受一次相應的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
受多重因素影響,一些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地區,去產能的影響巨大,在保障分流職工權益的問題上,考慮因素也會更多,也更具挑戰性。
比如,據《中國勞動保障報》報道,在遼寧省,即便是一些勞動力密集行業,新增就業人數也大幅度減少。今年上半年,遼寧省住宿和餐飲業、倉儲運輸和郵政業、房地產業新增就業人數同比分別下降61%、45%、32%,這就給去產能職工轉崗分流帶來了壓力。
遼寧省對此作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2016年8月,遼寧省人社廳、經信委等六部門制定了《做好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
與此同時,遼寧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與各市簽署《就業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停產、半停產等困難企業離崗失業人員培訓再就業人數”和“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離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兩項指標按月調度,并在年底考核。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尋找適合本地的具體方案。比如,阜新市印發了5000多份“失業、再就業服務指南”,并召開了專場招聘會,針對阜礦集團發布崗位信息,對涉及到的大齡及零就業家庭人員,則提供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
去產能的過程中引起的“改革陣痛”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但保障職工生活和基本權益,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與就業,更是十分必要的。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內部挖潛、轉崗就業、內部退養、公益托底等辦法是保護分流職工的辦法,在具體落實中仍需嚴格執行。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