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煉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后,三大國有石油公司與地煉的合作呈加速之勢。尤其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新力量煉廠市場交流會”上,中石化旗下的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聯化”)同20多家地方煉廠共商合作,備受業界關注。與會各方都強調“合作大于競爭”。
在此之前,中石油和中海油也與地煉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2016年4月,中國石油與山東東明石化、京博石化、海科石化等8家地方煉廠就資源互供達成協議。中海油也在同年宣布要拓展同地煉的合作,并將為地煉采購進口原油作為業務增長點。安迅思數據顯示,2016年,中石油、中海油分別向地煉提供約1100萬噸原油和1000萬噸原油。
同為成品油市場上的不同競爭主體,三大國有石油公司與地煉已開始建立日益緊密的合作關系。對此,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陳蕊認為,這是市場競爭趨向理性和成熟的必然,特別是近幾個月來國內成品油市場激烈的價格戰,已讓競爭雙方進一步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價格戰長期打下去,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因此,國有企業和地煉都認識到應當在競爭之外謀求合作,打造共贏的局面。”
安迅思分析師鄒敏珍認為,隨著中國油氣體制改革的推進,國企與民企的合作空間更大了。自2015年發改委出臺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以來,目前全國已有共計32家企業拿到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累計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已超過1億噸。在原油市場放開的背景下,地煉進口原油需求呈爆發性增長,已成為中國進口原油增量的最大消耗體。眾多國內、國際石油公司和貿易商都已經盯準了這塊新的業務。對同時擁有海外原油進口權和成品油出口權的國有石油公司來說,這也是寶貴的市場機遇。而對地煉來說,國企具備的資源與銷售終端優勢也頗具吸引力。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丁旭表示,國企與地煉各具優勢,業務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潛力巨大。以中聯油和中聯化為例,這兩家公司均為中國舉足輕重的原油進口商,原油進口來源豐富;若能加深與地煉合作,在國際市場上用更大的訂單去爭取更優惠的價格,輔以地煉的低成本優勢,就能達成共贏。長遠來看,國有石油公司與地煉之間合作將進一步提速,合作范圍更廣,合作方式更多樣,合作程度也將不斷深入。
對國有石油公司來說,應在原有基礎上拓展合作方式,如與地煉展開雙向對標、在運輸領域開展合作、在成品油銷售終端展開合資合作等。專家認為,隨著油氣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國有石油公司將與地煉建立“既是對手,也是伙伴“的關系,相互借力,各取所需,在“競合”狀態下共同維護相對公平公正的成品油市場。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