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國際油價出現強勁上升勢頭。紐約商品交易所及倫敦洲際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雙雙走出了每桶60美元上方的開年行情,創兩年半以來新高。由于原油是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國際油價上升對中國的影響也牽動著海內外神經。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國際原油因前期下跌過多、美國經濟復蘇、中東局勢緊張等因素而出現價格中樞上移,但卻并沒有大幅上漲的基礎。與此同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能源要素利用效率正在不斷提升、能源結構不斷優化。這也意味著,此輪油價上漲對中國實際影響將相對有限。
大幅上漲動力不足
截至1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價格報收每桶61.59美元附近。這一價格不僅高于去年同期的每桶54美元,更是比2016年年初每桶26美元的低點高出一倍多。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一方面,美國和歐洲經濟數據回暖,中國經濟持續向好,令市場對全球原油需求上升的預期增加;另一方面,持續發酵的中東局勢緊張、冬季酷寒、石油活躍鉆機數持穩等因素也對近期國際油價形成支撐。
不過,盡管國際油價中樞有所抬升,但油價大幅上行卻并不被市場看好。嘉盛集團技術分析師法瓦德·拉扎克扎達指出,供應增長放緩是促使庫存減量的原因之一,而這一切都要歸因于產油國減產協議。“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下次會議上將根據基本面情況來審核減產期限。這意味著協議可能較預期更早結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利空油價。”法瓦德·拉扎克扎達表示,鑒于油價已自2016年低點大幅走高,歐佩克和俄羅斯在石油供應上繼續合作的意愿或有所減弱,而美國頁巖油產商在油價增幅超出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提高產量也很容易。
在油價預測上,瑞銀將2018年倫敦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從55美元上調至60美元;摩根大通基于堅實的基本面和緊縮的平衡,以及歐佩克平衡市場的意愿,將2018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從58美元上調至60美元;穆迪則預計,全球供給雖已下降但仍然充足,因此今年油價將在每桶40至60美元區間內震蕩。
能源要素集約利用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郭海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原油應用十分廣泛,在能源要素格局中占有核心位置,油價上漲自然會引發相關行業成本增加。近年來,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對于煤炭、原油等資源要素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單位能耗所產出的GDP逐年增高,這些都有助于中國應對國際油價上漲的沖擊。
中國石油集團大慶榆樹林油田技術人員依靠柔性鉆具與常規鉆井設備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定向挖潛遠端剩余油。與此前技術相比,試驗井初期日增產油量可達8噸。
再例如,煤炭既是中國儲量較多的化石能源,同時也是可代替原油的重要化工原料。相比于直接燃燒,煤炭直接作為新型煤化工原料更具發展潛力。對此,陽煤化工集團積極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學、美國GTI公司等海內外機構的頂尖技術研發團隊合作,大舉轉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等中高端領域,實現了煤炭資源的集約利用。
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表示,長期以來,中國雖有著巨大的原油需求,卻在國際原油定價中缺乏話語權。不久后推出的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則將成為影響國際原油市場的一個窗口,對于加強中國在國際油價上的話語權有重要意義。
優化格局保障民生
新能源的不斷發展也為中國百姓編織著更強的能源保障網。2017年,中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二者建設成本同比分別下降20%和60%,裝機量不斷攀升,產業化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發電成本不斷下降,棄風棄光問題明顯好轉。更多油品資訊油品信息調油技術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油品圈。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我國發電裝機總量累計達17.7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38.1%,比2012年提高9.6個百分點,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
與此同時,為促進新能源消納,國家電網集團也打破過去分省備用模式,盡可能壓減火電開機,增加新能源消納空間。同時,國家電網集團還將新能源外送優先提到跨區直流配套火電之前,在出現棄風棄光現象時,強制壓減配套火電出力,以優先輸送新能源。
“從短期來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尚不會動搖原油的能源霸主地位,但從長期來看,國際油價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提升新能源產業的利潤空間,促進相關技術發展進而優化我國能源格局,保障民生。”郭海濤表示,考慮到這一輪國際油價上升更多受伊朗局勢、歐佩克減產等人為因素影響,因此未來國際油價大幅上升進而影響中國民生的概率并不大。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