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小偷哭了!現在幾乎人人都不帶現金出門,一切都靠手機支付。而且現在連手機也很難偷了,因為走路吃飯都在看!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職業——小偷,就這么被毀了。而干掉小偷的不是警察,是微信和支付寶。
這是一個在2017年非常流行、且令人不安的段子。因為在近年來,新一代科技的出現顛覆了很多傳統產業。
這個段子,也足以令石油石化行業不安。因為石油石化不僅是當之無愧的傳統行業,并且還是較為閉塞的大型傳統行業。
近年來由于全球能源價格的動蕩,加之新能源等產業的興起,更是增添了石油石化行業的不安情緒。無數石油企業在思考,企業的未來在何方,我們到底該做些什么才能順應時代、不被歷史洪流所淹沒?
正當此時,中國的第四大石油央企——中化集團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我們要轉型了!
中國第四大石油央企宣布轉型
近日,中化集團審議通過了一項重大決定——《中化集團關于深化改革全面轉型為科技驅動的創新平臺公司的決定》,正式宣告了這家公司歷史性大轉型序幕的拉開。
用“全面”二字來定位這次轉型,足見中化集團這次變革的不同尋常。這一級別的轉型,不管是在中化集團近70年的發展歷史上,還是在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
中化集團是中國最大型的能源化工企業之一,從早期的貿易業務開始,隨后發展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等業務,目前已成為中國第四大石油央企,《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在2018年3月,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發布了一篇長文《科學至上——In Science We Trust 關于中化集團全面轉型為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平臺公司的報告》(下簡稱《科學至上》),系統闡述了中化集團轉型的背景、目標和方法。
石油石化行業屬于重工業,轉型、創新不僅需要大量投入,而且產生效益的周期較長,這個行業大部分企業對轉型、創新是十分謹慎的。
“全面轉型為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平臺”,這不僅意味著中化集團需要攻堅困擾很多傳統企業多年的“科技創新”,更意味著中化集團需要走出“石油石化”這片舒適區,轉型難度非同小可。
中化集團提出如此深度的轉型目標,究竟意欲何為,它是否會成為中國石油石化企業轉型的領路者?此刻,這家公司正在令全行業關注。
變則興,不變則衰
值得注意的是,中化集團確定“科技驅動”這一目標,并非一時興起或者靈感的突然迸發。這和中化集團的企業發展史有著莫大關系。
可能有人曾因為追求穩定選擇了中化集團這樣大國企,而實際上這家公司對“穩定”卻是異常警惕。
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化曾經歷過一次生死劫。在此之前,中化集團業務以石化貿易為主,而1998年金融危機對很多貿易公司形成致命沖擊,中化集團亦不例外。
經歷了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化集團開始謀求大轉型,大力發展實業。例如在2002年,中化集團開始涉足了油氣勘探開發業務;2006年,中化集團成立了泉州石化,后建成了1200萬噸/年的大型煉油項目。
得益于這次轉型,中化集團隨后再次迎來蓬勃發展,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也不斷攀升。
這番經歷使得中化集團有較強的危機感,在能源化工行業大環境發生變化之際,謀求轉型創新的動力較為充足。
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當下,危機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國的石油石化企業。例如中國的高端石油化工品消費、高端材料,目前依舊大量依賴進口。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中興危機事件,似乎更激發了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驅動力缺乏的擔憂。
再例如中化集團曾坦言,目前其有相當大一部分利潤來自煉油業務,電動車若普及,擔憂其煉油業務可能受到致命性打擊,所以要謀求創新、轉型。
寧高寧在《科學至上》中提到:“當我們很清醒的時候,我們應該可以定下一些規矩來約束導向我們自己,使得我們可以很聰明地平衡今天和明天、戰略和經營、即期的盈利和長遠的投入。
我前幾天看到一本書叫《靈魂經營》,是寫富士膠片的,柯達破產了,富士轉型了,因為覺悟得早、行動得早。我們今天當然沒有到如此危急的地步,但轉型創新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建議大家看看這本書。”
中化集團將成為跨界平臺公司
中化集團提出全面轉型,那在幾年之后,這家公司將會是怎樣一番面貌?接下來會有哪些舉措呢?
根據中化集團的規劃,到2025年,中化集團將成為一家跨界多元化投資平臺公司。屆時,你可能很難再用“能源巨頭”“化工巨頭”的稱謂來形容這家公司,因為他涉足的領域將不僅僅有傳統石化業務,還可能是新能源、環保、甚至是人工智能。
《科學至上》對此番轉型提出了一個叫“中化創新三角”的邏輯:創新主體、創新方式、創新文化。而這一邏輯將涉及到中化集團人才管理、業務組織、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深層變革。
毫無疑問,中化集團接下來將會在人才戰略上有很大投入。對于創新主體的解釋,《科學至上》首先提到,在創新轉型中,人是第一位、最關鍵的挑戰。因此為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中化集團提出了打造充滿活力高效務實的創新主體這一戰略。
“真正要落實科學技術創新的點應該是在事業部層面,集團要設立首席科學家,各事業部下一步都要設立專職的首席技術官(CTO)。”《科學至上》如是提到。
而近日,中化集團全新的人才戰略已在加速推進。2018年4月14日,中化集團成為了首批獲得“國資委中央企業國際合作引智創新基地”資質的12家中國企業之一。
中化集團還表示,未來三年公司計劃大幅增加各層級專業科學技術人員,并在各業務板塊聘請首席科學家、首席技術官,提升科學技術人才對公司業務的引領作用。
而中化集團轉型創新的具體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
在縱向上,中化集團的業務轉型方向,將主要集中在對其傳統業務升級擴張上。為此,中化提出了利用“互聯網+的數字改造”升級傳統業務、對現有業務相關領域擴展投資等措施。
而中化集團很快就踐行了這一點。在2018年5月10日,中化集團宣布和華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能源化工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農業、金融科技、智能金融等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和聯合創新,中化集團將利用華為先進的ICT創新技術,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橫向上,中化集團將通過研發和并購進入新的行業領域,《科學至上》中提到中化甚至不排除通過PE式非控股投資進入AI、基因工程、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
為此,中化集團目前已經明確目標,要在新能源、生物、環保等新興領域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細分行業龍頭。
最后,中化集團對創新文化的建設,可能是此番轉型中最具挑,也是最值期待的。因為創新文化涉及到如何建立合理的評價考核體系,這頗有難度,但直接涉及到能否消除創新的重大阻礙。
沒有合適的評價體系,導致創新者怕犯錯而不去創新,多年來這一直是企業創新的巨大阻礙。中化集團將如何去突破這一阻礙令人關注。
《科學至上》中提到,要專業地判斷不同業務綜合的全面的價值,而不是只看一個結果性數字;建立起對創新支持、追求、崇拜并包容失誤的企業文化首先來自于企業高管團隊對企業的本質和戰略定位的深刻理解。這也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
中化集團已明確,將出臺創新失敗業務評價標準、創新失敗人員安排政策,給予因客觀因素導致創新失敗團隊、個人足夠的寬容和鼓勵。
最后,對于中化集團這次轉型,寧高寧表示,“這個建議可能一下把中化作為一家相對成熟的企業又放到了創業公司的位置上。”
其實細思起來,面對時刻都在變換的時代,那些傳統成熟的企業,又何曾遠離過創業?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