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又不愿意把把信息技術賣給我們。在中方的一再要求下,他們提了一個5億美元的報價。在那時,這是一個天價,國家領導人都未必敢買。好在當時的寶鋼前輩很爭氣,用簡陋的條件解決了這個問題。
冷軋廠有很多設備,20多年前剛生產時,利用率較低。看到這種情況,寶鋼開發了MES系統,將產量提升了10%以上。那時,一個冷軋廠數十億人民幣的投資,提高10%的產量帶來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寶山有個民營豆腐廠。老板原本是安徽農民,從每天20斤黃豆的夫妻老婆店做起。大約10年前,我到他的廠里參觀時,得知上了ERP系統。盡管他的廠子有上千人的規模,我還是大吃一驚:你們也搞ERP?老板回答說:沒有ERP我就干不下去了。因為需要用ERP接單,然后計算機規劃送貨的路線。如果路線規劃不好,利潤就會被運輸成本吃掉了。
PLM是智能制造重要的軟件系統。PLM系統是怎么來的呢?有些公司,經常要給人設計產品。資料堆積如山,管理、改進都很麻煩,非常令人頭疼。有了PLM,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見,在這些例子中,需求是天然的、甚至是緊迫的、是雪中送炭。這才是真正的需求。還有一些例子,卻不是這樣。
某世界500強央企的領導到國外考察,看到國外企業都有ERP系統。就要氣自己的單位開發ERP。系統開發完畢,卻成了擺設。有人問寶鋼負責ERP的老專家:你們的ERP為什么能算出效益呢?老專家說:我們不是事后算的,而是事先做好了調查:做的每一個功能,都是因為它能帶來效益。
在這個例子中,企業看似對ERP有需求,其實是空的:真正有需求的系統,一定是能帶來效益的。如果不能帶來效益,就是“偽需求”。如果你覺得工業4.0無從下手,其實就是沒有需求、至少是沒有看到真正的需求。
10多年前,國家有關部門曾經搞過兩次制造業信息化500強,寶鋼不僅蟬聯第一,還在10個單項中拿了6個第一。那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有一批既懂得業務也懂得計算機、還有超前眼光的老專家、老領導,能將信息技術和業務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說實話,與前輩們相比,我時常覺得慚愧。
需求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才產生的,并不是“高級”的技術都有用。工業4.0的需求是服務于企業戰略。比如定制話生產。如果企業戰略落后,那就是沒有這么高端的需求。我常用一個比喻,談需求與技術的關系:有家人沒飯吃,餓得生病了。這時你千萬不要說:你營養不足,應該吃海參鮑魚補一補。
如果把做海鮮大餐的廚師比作“技術”,這個技術其實對這個家庭沒有需求。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以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的。現在,我國大多數企業相對落后,如果只聽工業4.0的報告,而不對企業戰略進行有效的規劃、升級和轉型,或者外部環境不成熟,很多技術的確就是沒用的。
事實上,高級的技術需求一定是先有企業的戰略定位,轉型的過程中,才有技術需求。如果企業高層不用心、缺乏頂層設計而技術人員想得太多,那就是皇帝不急急太監,是沒用的。如果沒有這些,而是只考慮當期、只考慮部門,怎么會有工業4.0的真實需求?技術其實也需要“供給側改革”,進入需求的藍海才有工業4.0。
相關評論